苏武牧羊读后感7篇

时间:2024-05-20 作者:dopmitopy

读后感是我们从书籍中汲取人生智慧和哲理的深刻体悟,一篇令人感动的读后感可以让我对书中的主题产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总结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苏武牧羊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苏武牧羊读后感7篇

苏武牧羊读后感篇1

当我读完《苏武牧羊》后,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回味无穷。

这个故事讲了汉武帝时,苏武被任命为使节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苏武,并百般利诱劝他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匈奴首领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边.上去放羊,还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去!”

苏武来到北海,每天一边放羊,一边遥望前方汉朝的方向。他抚摸着出发时汉武帝亲手交.他的那支使节,思念家乡亲人和朝廷,就连晚上睡觉时也紧紧地把使节抱在胸前。

日子一长,使节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苏武在北海边一.度过了19年,直到匈奴与汉朝和好的时候才被释放出来回到汉朝。回到长安的那一天,长安的老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的那支掉光了毛的使节,都感动得流泪了。

是呀!苏武这一种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深深敬佩、传诵!以前,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有些人为了一点个人的利益,所以弃人民利益而不顾,这种人是受人唾弃,受人鄙视的。同样在社会上立足要一个“忠”字,不然谁要一个出卖自己公司的人呢?

没有的.。就像狗一样,忠诚的狗会一生一,世跟随自己的主人,任劳任怨。孙中山说过:“为国家效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一个就应该这样不违反真理,要忠诚,与自己,忠诚与国家,就像苏武,像那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人致敬吧!

苏武牧羊读后感篇2

塞外的风呼呼地怒号着,雪纷飞。在北海这个地方,终年白雪皑皑,荒芜人烟,连鸟兽也很少飞过。北海边上,有一群正在漫步着的羊,在羊的旁边,有一个佝偻着背的老人,塞外吹来的风吹乱了老人稀疏的白发,吹乱了老人长长的白胡须。这缕缕银丝,条条胡须仿佛在诉说老人的沧桑……老人深沉的目光正望着远方的山,在山的那边,在千里之外土地上,那里有的是他割舍不下的亲情,有的是他患难与共的兄弟,那里有的是他最最亲爱的祖国。而如今,他却身在异国,孤独地在这茫茫的大草原上,这里的一草一木对他来说无异于是陌生的,纵使他的心在千里之外的故土,纵使他誓死不向匈奴屈服,可是又能怎样呢?他还是在这个对于他来说是冷漠的国度中牧羊。他每天一面牧羊,一面抚摸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每天他都怀着希望看日出的升起,每夜他都满怀惆怅望着月亮,想着人,想着家,想着国……

就这样,老人在匈奴里遭受了19年的折磨与摧残,直到汉使者得闻之后,才到匈奴迎接他回国。当他回到长安的时候,岁月的痕迹和风霜的经受已经使他不再年轻,但他还上一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喜极而泣。他笑了,那笑是他重回故土的`激动,眼角的皱纹是他饱经风霜的见证;他哭了,那哭是他受尽折磨的释放。而那眼泪,包含的又是怎样一条汉子的灵魂呢?

苏武牧羊读后感篇3

有幸观摩《苏武牧羊》这节课,可以说让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1、导入新颖:

孙老师的导语设计简洁,但神秘感很强,告诉同学们学的这篇课文,是一首歌的歌词,让学生对学习本课充满着好奇心。

2、充分利用学习单:

孙老师在课前准备的学习单,不仅为学习提供了便利,而且也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特别是关于给苏武制作明信片这一环节,由于是六年级学生,对写明信片充满兴趣,因此,她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学习,这不仅使学生乐意学,而且还能学得更好。

3、多种形式读文:

孙老师能引导学生多种形式读文,以个别读、默读、听歌曲激发情感再读、快速浏览等等不同形式的读文,都是为学习本节课做铺垫,未来让学生更好、更充分滴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同时,老师还及时指导学生不唱读。

4、生字讲解全面、新旧交替:

孙老师在讲解生字的时,让学到了很多以前不太了解的知识,比如:讲“旄”时,出示“旄”“旗”,采用对比的学习法,同时告诉学生“”是个部首,读部,接着出示甲骨文和现代汉字对比(图像旗在飘)“”部的字都与“旗”有关。

还有,在讲“辱”时,老师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说出带有“辱”字的成语,根据同学们说的这些词,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合适更好地、更形象地了解词义。向讲解“匈奴”时,先让学生找出与“匈奴”相同的词“胡”,引导学生说出学过的带有“胡”的诗句,这样同学们不仅学了新知识,而且还复习了以前学的知识,从而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孙老师的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苏武“留胡节不辱”的英雄气节依然回荡在心头,他那种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终将震撼所有人。孙老师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精湛的教学艺术,更让我回味无穷。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太多太多,同时,更要感谢张老师能提供这么优秀的教育资源,让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新教师做在家里也可以给自己充电。

苏武牧羊读后感篇4

苏武是汉武帝时的大臣,奉命出使匈奴时被扣留,不得南归。匈奴贵族多次对其威逼利诱,欲使之投降,都被苏武言辞拒绝。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最后得以获释回汉。

苏武,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单于送给苏武金银财宝,让苏武投降,苏武不肯;后来又威胁苏武让苏武投降,苏武依旧不肯,可见苏武是一个多么有气节的人啊!

苏武因为不肯屈服,被单于派到北海放羊,等公羊生出小羊后,才能放苏武回国。而这一条又是多么苛刻的呀!

就这样,苏武受持旌节,扛过去了一年又一年,终于,十九年过去了苏武终于回国。

苏武牧羊,持节在手,十九年不辱使命。十九年,这个数字对于我们,就只是一个数字而已,然而,对于苏武来说,他在那高寒之地待了十九年,十九年他身边只有一群羊,一个旌节,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十分巨大的考验,十九年,苏武吃野鼠,啃野草,渡过了十九年。而苏武这坚忍不拔、热爱祖国、留居匈奴十九年而不屈服的高尚气节,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没错,苏武这崇高的民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有许多像苏武一样的有高尚气节的人,有许多,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像苏武一样,有高尚气节的人!

苏武牧羊读后感篇5

读《苏武牧羊》有感 当我读完《苏武牧羊》后,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回味无穷,苏武牧羊读后感。 这个故事讲了汉武帝时,苏武被任命为使节出使匈奴。但是匈奴不守信用扣押了苏武,并百般利诱劝他投降。苏武宁死不屈,匈奴首领只好把他送到了北海边上去放羊,还对他说:“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就放你回汉朝去!”苏武来到北海,每天一边放羊,一边遥望前方汉朝的方向。他抚摸着出发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那支使节,思念家乡亲人和朝廷,就连晚上睡觉时也紧紧地把使节抱在胸前。日子一长,使节上的毛都脱落了,只剩下一根光溜溜的杆子。苏武在北海边一直度过了19年,直到匈奴与汉朝和好的时候才被释放出来回到汉朝。回到长安的那一天,长安的老百姓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的那支掉光了毛的'使节,都感动得流泪了。 是呀!苏武这一种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精神在历史上一直被人们所深深敬佩、传诵!以前,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有些人为了一点个人的利益,所以弃人民利益而不顾,这种人是爱人唾弃,受人鄙视的。同样在社会上立足要一个“忠”字,不然谁要一个出卖自己公司的人呢?没有的。就像狗一样,忠诚的狗会一生一世跟随自己的主人,任劳任怨。孙中山说过:“为国家效死,重于泰山。我死则国生,我生则国死,生死之间,在乎自择!”一个就应该这样不违反真理,要忠诚与自己,忠诚与国家,就像苏武,像那些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的人致敬吧!

苏武牧羊读后感篇6

孟子说:“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也许,汉武帝执政期间就是一个出英雄的时代。李陵是,司马迁是,苏武也是。

李陵是位大汉名将,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战场上也有“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有令匈奴闻之色变的雄姿。却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迫投降。

我想,在被降的瞬间,李陵会有不甘,也会有坦然。不甘就此认输,不甘被人误认为叛徒,也因竭力抗争而平静。也许他会希望所效忠的君主会懂他信任他,信他那颗爱国的忠心,降敌只是保全,无奈之举,只是像当年勾践卧薪尝胆的隐忍,只是为了有朝一日,再报效汉朝,平定匈奴。也许他也知道以武帝的性格断然不会容他。后来,也就有了刘彻将他的亲属或杀害或流放,李陵也由此断了回汉的希望。

平时尽职尽责,危机时为国捐躯者实为英雄。

司马迁是位文人,也曾对刘彻抱有幻想,非常勤奋的做太史令,成为一个御用工具,博得刘彻欢心。然而,在为李陵辩护后遭受宫刑的残酷现实下,发生转变。从一个书生走到了与帝王相依的封建体制的对立面。

君主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摧毁不了我的精神;可以夺去我的生命,却打不倒我的精神。武帝少了一个太史令,历史上却多了一个有傲骨的文人,我想那根傲骨一直就在司马迁的内心深处,即使没有“李陵之祸”,在未来的某天,也有与李陵遭遇相似的人等着司马迁去为其辩护,他遭受刑罚,创作出《史记》,缘于心中的那根傲骨。

有骨气,有血性,有傲骨的人实为英雄。

苏武是汉朝使节,出使匈奴,匈奴游说苏武变节,但并不成功,于是他被派到“北海”直到公羊产仔时才能回中原,“北海”就是现在的贝加尔湖,那里即使在盛夏时分也有沁骨的凉意,更何况苏武在那里呆了19年。

我想,苏武在茫茫草原牧羊时,在夜里的梦中都会想到自己的中原;在他听闻母亲去世,妻离子散,在听到胡地笳声也会感到心酸,但他觉得这都是值得的,因为他想君主定会知道自己忠心效国,定会接自己回中原,也因其有执着的信念。

苏武的忠与李陵的忠不同。

苏武不投降,因为他是使节,会使国家受辱;

李陵投降,因为他是将领,他要找机会重新报效国家。

有执念,有梦想的人是英雄。

毕淑敏在《苏武,在何处牧羊》的结尾写到“我有一个愿望,贝加尔湖知道。”那便是贝加尔湖永恒,苏武永恒。而我也有梦想,只愿每个英雄都被世人记住。

苏武牧羊读后感篇7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但让我真正喜欢的还要数《苏武牧羊》,在这个暑假里我又读了《苏武牧羊》。

苏武怀着和匈奴和睦相处的愿望奔走于茫茫大漠中,不料使者卫律折节叛敌,苏武宁死不屈。被流放到北海放羊,经过19年的艰辛,终于回到了汉朝。

文中讲述到卫律劝说苏武投降时,苏武义正言辞的回击“小小匈奴,尽于汉朝作对,待汉朝发兵,定能灭了你这弹丸之地。”在这里我十分敬佩苏武的勇气与胆识。他面对凶悍的匈奴兵,临危不惧,面对折节投降的大汉使臣,义正言辞,显示出他的勇敢与胆量。苏武宁死不屈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此时被夹在荣华与忠心之间,夹在忠于祖国与折节投敌之间,但他毅然选择了赤胆忠心,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他那赤胆忠心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苏武正是选择了祖国,选择了忠诚,所以他流芳百世,苏武正是选择了宁死不屈,坚贞不挫,所以他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笔。苏武的伟大让我们认识到富贵是过眼云烟,只有不屈才是一个爱国、爱家、爱人民的赤胆忠心的.铁血男儿之举,是一般人永远得不到、永远摸不到、见不到、享受不到的高贵品质。

我继续往下读,当看到苏武在北海牧羊19年的时候,他立场不动摇,精神不褪色,我敬佩之情更浓。他与羊群成为伙伴,遥望长安,思念自己的祖国。他经常取草籽与雪充饥。岁月悠悠,北海的风雪染白了他的须发,冻饿练就了他铮铮硬骨。他与风雪做斗争,与饥饿做斗争,与匈奴做斗争,他不怕磨难、不屈不挠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结局总是美好的,苏武回到了长安。

这次读书,让我受益匪浅,让我明白坚贞不屈,忠于祖国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