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4主题云团课观后感6篇

时间:2024-12-23 作者:Anonyme

通过写观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导演的意图和表达方式,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对电影艺术的欣赏水平,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2024年54主题云团课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2024年54主题云团课观后感6篇

2024年54主题云团课观后感篇1

今天是9月1日,全国学生开学的日子,2024年《开学第一课》也如期而至,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奋斗成就梦想”。每到这一天我都会守在电视机前面等待晚上八点到来,因为这个时候cctv-1央视频道将会开播开学第一课!

今年开学第一课分为三个篇章。第一个篇章是砥砺奋斗,第二个篇章是接续奋斗,第三个篇章是团结奋斗。首先电视上看到的是一群可爱的同学在合唱《我爱你中国》。同学们歌颂祖国的美好山河,祖国是如此的美丽壮阔!接着主持人撒贝宁叔叔和龙洋姐姐开场主持。

视频先是回顾了全中国人民奋力与新冠疫情斗争,大家遵守疫情防控措施,不粗心大意。相信我们一定会战胜疫情的!今年初时候在中国举行的冬奥会,掀起了全中国人民关注冬奥会消息的热潮随即北京冬奥会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冠军徐梦桃姐姐登场。徐梦桃姐姐述说着,2016年第十三届全国冬奥会比赛中意外受伤,2024年第四次再次站到冬奥会这个舞台上,凭着她自己过人的技术和坚定不移的精神以108.61分夺得了自由式滑雪女子空中技巧冠军,徐梦桃姐姐的这种坚韧、拼搏和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随即又看到王巍叔叔带来的一米稻米的故事,以前古代的人民与水稻有怎么样的交集,一粒米述说着中华五千年璀璨文明历史。农民伯伯辛苦劳作种的水稻养育着中华大地人民,让我们填饱了肚子有力气干活,让我们祖国更加繁荣!我们要感谢农民伯伯,做到不浪费粮食,每一粒米饭我们都不能浪费,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将来为社会做出贡献!报答祖国!

2024年54主题云团课观后感篇2

拖着疲惫的身躯,迈着沉重的步伐,独自徘徊于道路尽头,夕阳无限拉长了我的身影,落寞憔悴……双肩背着沉沉的书包,那张轻如蝉翼的试卷,此刻正无声无息地碾压我的心头。我几乎不能相信这是事实,我竟这么挫败狼狈,被一张数学试卷搞得万念皆灰,心乱如麻。此时,那棵挺拔的大树在无意间,在簌簌秋风里,飘落而下一片枯枝败叶,在风中挣扎。我茫然地望向四周,一声苦笑充斥着……

蓦地,我看见了一只垂躺在路边的蝴蝶。出于好奇心,我想一探究竟,哦,原来它受伤了,一边的翅膀不知为何少了半块!我怜惜地望着奄奄一息的它,表示满心的爱莫能助。此时,那只命垂一线的蝴蝶似是感悟到了什么,猛地将身体一振,翅膀张开,想要重回蓝天的怀抱。可它还没成功飞起,就有一头栽在路上,痛苦地呻吟。看着它,我似乎悲观起来:“可怜的小家伙,多像我这样的孤独无助!”又是一声久久的长叹。

我下意识地轻轻将那只蝴蝶捧在手心,想要让它重回蓝天。但我想,那必定是多此一举,天注定,它要丢失翅膀的一部分,再也不能飞翔了。人情绪低落时总是这样悲观。在掌心上,小家伙挣扎站起,重复以往的动作。于是,它又一头跌落下去,一次又一次的振翅,一次又一次的跌落。令我惊奇的是,它都无动于衷,毅然决然的循环往复。

可奇迹出现了!在又一次的试飞过程中,它飞向了天空,伴着我的惊呼,也迎着那绚丽的黄昏。

我痴痴地望着,看着它飞向远方。虽然在过程中,会经常向右倾斜,但它还是坚持了先来,再度奋斗,是那样顽强。我的心中泛起成群的'涟漪。

我曾自嘲,自己像这只奄奄一息的小蝴蝶,现如今,小蝴蝶已重振双翅,飞向属于它的那片天。在它身上,我看到了对于生命的热爱,执着的追求。在自己身上,我只看到了悲哀,叹息与低落。相形见绌。

愿我像这只蝴蝶,勇敢地追逐自己所追求的种种,尽管这一路势必坎坷崎岖,但我仍要奋斗,努力拼搏,挥洒热情的汗水!

成长告诉我,永远不要停滞不前,那只会是你挫败的标志。

2024年54主题云团课观后感篇3

这次主题团课、队课分“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共同的历史”、“我们共同的文化”、“我们共同的梦想”4个篇章,通过实地探访、现场讲述、访谈互动等方式,引导各民族青少年持续加深对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识和体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团结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整合力量、一种追求,它对凝聚人心、整合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团结友爱,互相协作,不仅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对人们的要求,“单靠一朵美丽的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个人只有融入团结的集体才能实现宏伟目标。

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历史长河中,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最重要的精神财富,早已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自强不息、不懈奋斗。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儿童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经历者、见证者,更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作为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员,要按照从小学先锋、长大做先锋,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模范践行“守望相助”理念,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新人,做民族团结的石榴籽,在党的阳光沐浴下茁壮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时刻准备着。

2024年54主题云团课观后感篇4

暑假结束了!转眼又到金秋九月,意味着新学期的开始。伴随新学期到来的还有每年一度的《开学第一课》,今年开学第一课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

每一期的《开学第一课》内容都是不相同的,但在每一期的节目里,都能够让我们学习到很多除课本以外的知识,今年的节目,使我进一步的了解到那些在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那种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们。

让我感触最深的人物是“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一对儿女, 14岁的姐姐都尔汗·拉齐尼和12岁的弟弟拉迪尔亮相“讲台”,以“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讲述了一家三代护边守边感党恩的故事,追忆英雄父亲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他们的祖父守边23年,爷爷守边32年,爸爸立志要守边40年,可去年为了救一名落水儿童壮烈牺牲。弟弟说,八岁那年跟爸爸去巡逻,由于路途险恶,姐姐回去了,弟弟害怕也想回去,可爸爸说不行,你是我的接班人,你必须跟我走,于是拉迪尔鼓足勇气,克服恐惧,继续前行。第一课的课堂上,拉迪尔掷地有声地承诺:“爸爸请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学习,考上大学,长大当军人,退伍后当一名优秀的护边员。”此时,我热泪盈眶。

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自己在面临困难的时候,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解决问题,看完他们的故事,我充满了信心,一定向他们学习,奋发学习,坚定“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的理想信念。我要做勇敢的人,在困难中前行。希望在未来能回报祖国,做一个对社会,对国家真正有用的人。

2024年54主题云团课观后感篇5

爱国一词或许我们已经见过无数遍,有的人悄无声息地爱国,有的人激昂壮烈地爱国,实在是各领风骚,让我们看一下他们又是怎样的爱国。

有一个人,他身处战国时期的楚国,他任官期间国家正处于备战状态,他不断上谏楚国的君主,力求治国以德,却不曾想得罪了官 场上的许多大臣,被流放异地。但他却不后悔,写下了闻名于世的《离骚》,表明自己的忠贞之心,最后投汨罗江以死明志。他,就是屈原。即使明知会得罪许多大臣甚至触怒君主,他也要把自己的建议提及给自己的君主,为国家着想,不能让国家再这么沦落下去,这,就是爱国。

如果说屈原的爱国轰轰烈烈,那么苏轼的爱国相比之下却是另一种风味。我们都知道,苏轼深得皇帝的喜爱,在朝廷上进尽忠言,却因乌台诗案被贬,许多人或许只看到他在被贬后的闲适怡情。殊不知,苏轼在被贬后仍关心国事,而且到了被贬的地方后,还经常和当地的百姓一起聊天,关注民生和国家的一些政策,并且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给当地长官提意见,让一些社会问题的解决加快了速度,深得百姓的喜爱。爱国不一定要轰轰烈烈,平时的一些小举动也是爱国,你为国家和老百姓多想一想,这,便是爱国。

古人的爱国举动让人推崇,然而近代的爱国也毫不逊色。在清朝,各种腐朽制度使得贪赃枉法等不再是新闻,而是“家常便饭”。而在这一制度下的大部分人民,逐渐变得麻木不堪。这时,有一位知识青年,深知国家现状,决心要拯救国家于水火之中,与其他七十一位有着同样报国的理想的青年发动了广州黄花岗起义,在起义前写下了震撼人心的《与妻书》,表现了他为亿万民众能过上幸福生活而不惜牺牲个人一切的崇高献身精神。这个人,便是林觉民。当国家深处灾难困境时,他明知困难重重,但他的爱国之心给予了他力量,为了国家,他光荣赴死。这就是爱国。

爱国的方式有很多,即使是普通人,只要真心地为国家着想,为人民着想,那就是爱国。

2024年54主题云团课观后感篇6

一粒种子改变世界,盘古开天辟地,人类呱呱诞生,从那一刻起,摆脱饥饿,奋力生存便成了人类历史的不朽主题,滚滚历史长河中的历朝历代,各君各王,虽处在不同国度,不同疆域,却拥有着同一个亘古不变的梦想,解决粮食问题。民以食为天,人类从未停止过对饥饿的抗争,从未停歇过对粮食的渴望。当历史的刻度停留在21世纪,世界人口已经达到60亿的眼下,却依然有8亿人处于饥饿状态,平均每天有24000人死于饥饿。在粮食问题日益凸现的今日,世界将目光投向了中国,这片广袤无垠的国度,耕地面积只占世界7%,人口却占世界22%的第一人口大国。

面对冷峻现实,世界陷入了粮食恐慌,人们不仅连连发问: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世界?时事造英雄,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爆发了一场“绿色革命”,通过对杂交水稻的成功研究,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英雄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英雄满怀信心地向世界宣称,中国人不仅可以自己养活自己,更能为解决世界粮食问题作出巨大贡献。英雄的名字从此响彻天际,被百姓们爱称为“当代神农氏”,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回眸奇迹的诞生,竟源自儿时的一次郊游。6岁在武汉园艺场时,当他看到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立即被这派美景所吸引。

心想长大以后也去学农。谁也不知道,那时命运已经开始悄悄安排奇迹的发生。袁隆平沿着儿时单纯的梦想一步步走着,1953年,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的袁隆平,为了追求心中的梦,毅然从四川重庆来到了偏僻的湘西雪峰山旁的安江农校任教,一教便是19个春秋。学生们都很尊敬他,视他为良师益友,更被他对稻田的专注精神所感动。这个从小长在大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从来不怕臭,不怕脏,随时都能弯腰赤脚下田地,观察稻田的生长情况。刮风下雨也不能阻挡他的热情,农民都打趣的称他为“袁癫子”。正是这种外人难以理解的痴迷之情,在无形的支持着他,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着信念在背后推动着他,精心进行着每一份耕耘,正是这种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赢来了盆满钵满的丰收硕果。岁月不居,天道酬勤,穿越过十年风雨的艰辛,杂交水稻的研究才有了今天的成就。袁隆平为了一个“人类没有饥饿的未来”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青春年华,付出了自己所有的精力汗水。一次次人为的恶意破坏,让精心培养的秧苗毁于一旦;一次次的天灾所难,让科研进程举步维艰。但是十年间的艰难险阻最终都在梦想的力量下低了头,都在与梦想的较量中败下了阵,这个刚毅的汉子,在一次次跌倒后依然不屈前行,在苦难面前他甚至安慰妻子说:“山谷越深,山峰越高。

我们眼前所经受的苦难,其实是对我们未来的祝福。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无不是从患难中走来。应该说,苦难是上帝赐予我们的最好的礼品。”朴实无华的话语中透露着圣哲的光芒,平和的心态中预示着成功的讯息。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像候鸟一样频繁迁徙,春长沙,秋南宁,冬海南,南北辗转,一年三地,不辞辛劳的奔波全都是为了给种子提供适当的环境。他们还在南开北往的火车,轮船,飞机上浸种,甚至把珍贵的种子绑在腰上,利用体温催芽。从1946年到1970年,袁隆平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2190个日日夜夜,先后用了1000多个水稻品种,做了3000多个实验,但最终都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心情沮丧的袁隆平并没有继续低迷,在得到党和政府一如既往的支持下,他迅速调整了研究方案,再次积极的投入到了又一次试验当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1973年,已逾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成功将水稻产量从每亩300公斤提高到了每亩500公斤以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实实在在的解决了中华民族的吃饭问题,农民亲切的称他为“米菩萨”。这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平日不拘小节,看上去就是一介农夫,面对笑他土气的人,他只是淡淡一笑,说:“我现在是干的农业活,穿得太讲究会让农民觉得生分,他们就不会同我交朋友了,再说,下地干活也就不方便了。”这种平易近人的性格,让他与乡亲们之间建立了一种血浓于水的真切情意。

有一次,郴州一个农民见到袁隆平说:“袁老师啊,我们要感谢你,又要埋怨你,你把产量弄得那么高,现在粮食都不值钱了哦。”袁隆平若有所思的对乡亲说:“如今种粮食确实不赚钱,但是又少不得。你可以拿一部分田出来种高产水稻,腾出一些地方来种赚钱的作物,那不是又有饭吃又有钱赚了吗?”过了两年,又见到这个农民,他激动的对袁隆平说,袁老师,按照你的方法成功了,粮食丰收了,西瓜,蔬菜也卖了好价钱,现在我们是百分之百感谢你了。运用辩证的眼光,袁隆平为乡亲们解决了“谷贱伤农”的问题。答案补充如今,袁隆平已经不再是中国的袁隆平,他更属于世界,属于整个人类。袁隆平十几次赴印度、越南、缅甸、菲律宾、孟加拉国等国指导推广杂交水稻,为20多个国家培训了300多名技术骨干。1999年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还将一颗小行星命名为“袁隆平星”,这颗小行星在浩瀚的宇宙中闪烁翱翔。儿时的梦想已经实现,这个不知疲惫的追梦人又有了新的梦想,他希望有一天到了秋收时节,水稻能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谷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几个朋友能坐在稻穗下乘凉。

这便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禾下乘凉梦”。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因为这粒种子承载着人类的梦想,因为梦想的力量使这粒种子在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它以惊人的生命力,奋力破土而出。这粒种子改变了中国,改变了世界,改变了人类。小小的种子迸射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给了它无限的养料,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中,这粒改变世界的种子还在欣欣的生长着,那些禾下的梦想,那些远离饥饿的愿望,也将随着种子的茁壮生长而付诸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