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观后感让我们在影片中找到与自身经历的共鸣与联系,写观后感的目的是为了总结自己的感受和对影片主题的理解,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看人生观后感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
看人生观后感篇1
?美丽人生》讲得是二战期间德国对犹太人的迫害,以一个喜剧的方式来讲述一个悲剧的故事。
看了这部电影之后觉得原来悲剧还可以这么描述,包括影片最后,孩子回到母亲的怀抱高呼"wewon!"全篇结束,背景音乐响起,影片结束在快乐的音乐和母子的笑容中结束,丝毫没有提及父亲去世的感伤,以一个貌似大团圆的画面收尾。而实际上我们的男主人公确实离开了我们。
我看了几个豆瓣上的影评,让我更加了解了这部电影。感觉这部电影真的是一部浪漫的电影。有的说爱情,有的说父爱,但是我觉得在他身上还体现了一种顽强的乐观精神以及真挚的善良。“顽强的乐观”这个词一般都出现在教科书中,用来形容革命者,很高大上的一个词,不过用在这不影片里完全不为过。真挚的善良则是衍生除了浪漫的爱情和伟大的父爱。
看电影时一直觉得圭多像个没长大的孩子,他顽皮他好奇,他带着善意去看待整个世界,世界所有的一切在他眼中都呈现出五彩斑斓的景象。正因为如此他也希望小王子和他一样的积极乐观,他不忍心去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所以在他和孩子被送到纳粹集中营的时候,他才编了一个那么美丽的游戏,让他的小王子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一颗童心不蒙尘,依然像他爸爸一样乐观善良的看待这个世界,最后让小王子有了“美丽人生”。
乐观和善良一直是生活中的正能量,虽然有种说服叫让我们进步的都是“负能量”,但是让我从逆境里走出、从失败的深渊里爬出来的都是这些乐观和善良的正能量。
而乐观正是伴随我们一步步成长的能量,乐观让我们相信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收获,即使这个收获和我们预期的不一样,我们也一样会努力。乐观在我们受伤的时候保护我们,让我们相信伤口会愈合,让我们积极去配合伤口愈合,即使伤口已经痛彻心扉,但是我们终究会痊愈。
有本书叫《理性乐观派》,理性+乐观,这正是我们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需要随身携带的定心丸和指南针。这个组合告诉我们在现在这个信息海洋航行的时候要理性分析,然后选择那个乐观的未来,向着那个方向前进。这样因为我们知道我们所前进的方向是“美丽人生”,所以航行中遇到的所有阻碍都是我们的“得分机器”,最终我们会到达那个美丽的奖品,即使这个奖品和我们预期的不大一样。
看人生观后感篇2
一个父亲,一个丈夫,一个男人
基度,男,居于意大利的――犹太人。
个子不高,身高不壮,无钱,无势,长得也,不帅。
胆子很大,机灵聪明,意志坚定,幽默的行动中,不差浪漫。
这是二战时期发生在意大利与德国之间的故事,他的故事,一个家庭英雄的故事,是杯具,却美丽。
“我的公主!你没事吧?”在草堆中相撞,他遇到这个陪伴自我一生的女人,他的公主――朵拉。
几次的巧遇让基度与朵拉相识,而基度勇敢地付出和表白,让他们相爱。
“带我离开。”放弃富贵,放弃权威,朵拉上基度那匹异常的马,不理会世人的目光,来到自我的幸福世界。
有家庭,还有他们的孩子――约舒亚。
电影到那里,我一向在笑,笑其中的不可思议,笑基度的幽默与智慧。或许我只是把基度当成一个无厘头的形象来看待他,依然笑着往后面看下去。
笑脸渐渐暗淡阴沉下来,心里有些,说不出的不舒服,慢慢的解基度一个好父亲。
这是二战,他是犹太人,被德国法西斯与狗并称,当成奴隶的――犹太人。
那天是基度的儿子约舒亚的生日,不幸的父子进德国人的车,可怜的约舒亚并不明白发生什么,在阴暗的车厢内,沮丧、失落。
“好孩子,你不是一向想去长途旅行吗?此刻爸爸不正带你去!十分好玩!”基度笑着,笑得如此勉强。
他是个好父亲,有基度这样的一个父亲,约舒亚是幸运的。父亲引导着他,过数年欢乐的牢狱生活。
不管多苦多累,基度总是笑着对自我的儿子,“我们在做游戏,积满1000分,就会有一辆真正的坦克车当做奖励,送给我们。”心是酸的,如此的环境,随时都可能滴血丧生,他只求能给儿子带来欢乐。
朵拉是个好妻子,她自愿去受奴隶般的苦只是为与她的丈夫和孩子近一点。而即使这样,却依旧分离。
怀旧的乐曲在空中响起,是爱地呼唤。基度岁妻子的爱,全在乐声中释放出来,他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朵拉。心依旧酸,感情,夫妻,还能有什么比他们真诚。在艰难的日子中,幸福一向都是隐隐约约地存在着。
一个男人,他的举动并不是那么优雅,并不像一个英雄人物那么伟大,而他的死也并不是那么的悲裂,甚至他的死让人觉得……伪装成一个女人,被枪杀在阴暗的角落,那么的丑陋。
可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会在乎这些?为爱,为家,付出全部,乃至生命。
法西斯的残酷抹灭不爱,阻挡不感情,感情的蔓延。再艰难,有爱在,还怕什么?
感动,《美丽人生》的美,在感动中,我的心开始滂沱!
看人生观后感篇3
今天,我和哥哥,姐姐去看了沈腾演的电影《飞驰人生》。
张弛收养了一个和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并且为了这个孩子非法赛车,就是为了给这个孩子上学的户口。
这应该是人性的考验,为什么不把孩子送到孤儿院,为什么要自己去承担这份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自己额外加给自己的负担。当然,选择留下并没有错,或许因为已经产生了感情,或者他不想让孩子有被遗弃的心理阴影,这成就了他的伟大。
张弛在经历很多方式筹钱拉赞助的方式失败以后,他在自己导航人的鼓励下参加了圆梦节目,并且在发现是他最不想扯上金钱关系的林臻东赞助商的节目里放下了尊严。可是就在他最后一刻想把“求赞助”的衣服拉上拉链的时候,拉链被里面的体恤卡住了,大家只看到了“求赞”两个字。张弛喊着能不能再给我一次机会,剧组人员说,哪有那么多次机会。
现场有人在笑,我感觉到这很现实,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见这样的问题,我就差一点点,我们已经做出了妥协甚至是牺牲自尊等等对于我们来说看得很重的东西,可是最后并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还是失败了。而且,我没有重来一次的机会,这就是人生。
林臻东的一句台词:人在顺境中的友谊并不那么坚固。赤裸裸的现实主义,在当下社会这更是现实中的现实,等价交换,感情也是如此,如果你不能给予对方想要的而对方还帮助你,我想这样的人不是傻子,就是你的命太好了。
把你的全部,奉献给你所热爱的一切。当时在片尾看见这个句话的时候我差点眼泪涌出,我心想,到底什么是我所爱?更别说是到达到“热”的温度。我热爱自由、热爱美丽、热爱金钱,但每一个都不能劝我停止浪费生命,比如熬夜刷手机,不停吃零食,怯懦怕事,严重选择恐惧症,所以都不够爱,那我到底爱什么?难不成我爱的是浪费现在所拥有的一切,淡定看待时间流逝吗?没有爱是可怕的,更应该是我们不停寻找的,如果你已经找到,恭喜你,你真的很幸运。毕竟真正“热爱”不是简单的喜欢,简单的三分钟热度那么敷衍自己的心。
最近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快,很多事情还来不及做,但是真的又很难让自己平静下来去沉淀,我想还是不够成熟,还是没有真正的理解“仅有一次”的生命,应该如何去对待。
看人生观后感篇4
二零一九年寒假,在春节档期上映了不少质量很高的国产电影。这对于我们国内电影的市场有了很大推动。
这部由沈腾、黄景瑜领衔主演的喜剧片《飞驰人生》于二月五日在国内正式上映。该片主要讲诉了一个曾今叱咤赛场的赛车选手张弛,因为一场意外,被禁赛了五年,五年内他成了一个炒饭摊的老板,一个人带着领养的儿子。但是张弛梦想一直没有泯没,五年后,他重新复出,踏上了圆梦之旅,最终成就了“英雄不朽”。
这部影片,以黑色幽默作为电影的主要旋律,笑着笑着,泪水就不觉得地从眼角渗出。速度与梦想的碰撞,以赛车表达的人生,而究竟如何走,就要看怎样去控制手中的方向盘了。
影片中,一个镜头使我记忆尤深:张弛和叶经理站在楼道上唱歌,背后的夕阳西下。呈现出来的画面固然幽默好笑,但是当他们相视一笑的时候,滑稽只是掩盖了他们内心苦楚的面具而已。一个是为了梦想不惜颜面,另一个是为了帮他完成梦想(送他曾经的战车破壳)而失业。当叶经理对张弛说:“好好加油!”兄弟两人轻身作别,留下两个凄凉的背影面对着晚霞。远方终归未知,殊不知与君一别,今生难再见……
赛场上,在张弛冲向终点,冲向梦想的时候,最后一个危险的弯道,意外还是发生了。张弛的赛车冲出了悬崖,穿过了沟谷,一直往太阳的方向飞驰而去……影片用了开放式的结尾,这样的结局给观众留下了悬念和想象。而导演韩寒也是给了那成就的四个字给张弛“英雄不朽!”
是啊,肉眼与感知,理智与感性并不是最准确的判断,人生往往将一场悲剧看成了一场供人嬉笑的闹剧。
整个春节档期的影片看下来,《飞驰人生》的电影综合评分并不是最高,但其中的诸多细节依然耐人寻味,值得一品!
看人生观后感篇5
看书累了,我喜欢看看记录片,那是另一种读书。
昨天看了纪录片《人生七年》,看完后感概万千。
片子是英国格拉纳电视台拍摄的,选择了来自英国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的14位7岁的孩子,每隔七年一拍,记录他们的想法和生活。从7岁到56岁,跨越半个多世纪,记录了他们的大半辈子。而这14个孩子的未来,精英家庭出身的孩子无一例外的过着优渥的生活;三个中产家庭的男孩,仅有一位进入牛津大学,其余两位仍旧中产;而那几个来自于底层社会的孩子,年老的他们无一不做着普通的底层劳动,甚至与失业相伴。
这本来是一个揭示英国阶级流动固化的纪录片,然而放在如今的中国何尝不适合?有人做过一个调查,清华北大的学生,其父母社会经济地位高的比例远远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要多。也就是说,他们之所以会在清华北大,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家庭条件优渥。
这是一个很容易引起争议的结论,有人会说:你的意思是家里有钱的人才能上清华北大?
我不是这个意思,我只是认为一个人的努力和他所能得到的资源是互补的。什么是资源?比如说中国政法大学的研究生考试,每年都会有本科生期末考试的原题出现,而这些原题,本校的学生是要比外校的学生容易找到的多,这就是资源。
再举个例子,两个同样努力的孩子,他们的成绩也许差不多。到了暑假,有名师辅导班,一节课500,家境好的孩子眼不眨心不跳的可以掏钱补习。而家境差的呢?他或许要帮家里干活、或许要去发传单挣生活费……慢慢的、慢慢的,两人的差距会越来越大,这不是努力就可以弥补的。
老祖宗有句话叫“寒门出贵子”,确实现实中也是有活生生的例子的。往远一点说,有名臣宋濂之流,往近一点说,马云总算一个吧?然而中国十三亿人,宋濂马云之流有几个?为什么每出一个就会轰动一时、远近闻名?因为这样的人太少了呀,谁会巴巴地去报道哪个首富家的儿子开了什么公司(王思聪除外)?谁会去关注哪个二代出了什么成绩?因为在人的潜意识里,这都是正常的,只有那些辛辛苦苦从泥潭里爬起来并且走上人生巅峰的人,才会安慰吾等凡人的脆弱心灵。你看,寒门出贵子,我们努力了还是可以成为凤凰的`。
我说“寒门难再出贵子”,还因为一个人的家境决定了这个人的眼界。在古代,交通不便,我没有见过的,就算你家境好也不一定见过,可是现在不一样了。或许你还在美术课上学习断臂维纳斯的美,人家已经站在卢浮宫自己领悟了。而片中,三个精英家庭的小孩说他们读《金融时报》、《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甚至已经有了隐隐地规划——做律师、上剑桥的三一学院。但是出生贫寒的小孩呢?他们远远没有如此眼界,他们只希望“见到爸爸”、“做个赛马骑手”。当然,理想没有贵贱,谁说想见爸爸不是孩子最纯真的愿望呢,只是阶级的远见性由此已经可见一斑了。
老一辈有一个说法:一个人的手骨肉匀称、细皮嫩肉,那么他是一个有福之人。以前觉得封建迷信,现在却觉得大有道理。为何呢?细皮嫩肉说明什么?说明这个人很少干活或者不干活,那么他的家境一定不错,一个家境不错的人,只要不出大问题,将来再差能差到哪里去呢?
站得高你才能看得远,终究寒门难再出贵子。
看人生观后感篇6
这是20xx年,我第一次走进电影院去观看电影,看到抖音上以及这部电影的评价是非常好,所以呢!也是特别好奇的并带着一些自己想法走进了电影院。
整体电影下来的感触就是,人生除了“生和死”其余的都是小事。
刚开始是小女孩从睡梦中醒来,怎么也叫不醒自己的外婆,也许对于小朋友可能是外婆睡着了还没有醒,但是并不知道外婆已经离开,其实这个点是非常感触的,但是没有感触到我,也许跟自己的成长有很大的关系,长这么大我没有见过自己的外婆长什么样子,甚至连记忆都没有,所以没有办法让自己有共鸣。
其实我挺佩服三哥的爸爸,虽然说他对孩子是以严厉的,但是这也是一位父亲对自己孩子的爱,在他爸爸去世后所留下的信,挺佩服一位父亲的伟大,知道自己随时都会离开在写信的时候,那种对孩子的爱,让他的孩子去猜自己想要以那一种方式离开这个世界,这一点自己是非常感触的。
也许是自己活得太过于人间清醒了,有得时候自己也会在想如果那一天自己要是要离开了,会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又有多少人会记得你,又有多少人会为你难过呢!又有谁会为你哭泣!
这是我看完这部电影最想要问自己的一个问题,也许是自己想早了,但是人活着总有一天会离开啊!我只是以后会遇到的问题提前想了而已。
最后说说小女孩吧!这么小小的年纪演技爆棚,其实这反应出有一个负责任的.父母和家庭是非常重要的,大人不能因为自己所犯的错误留给一个孩子来承担,应该给一个孩子有一个爱的、健全的家庭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人生我们是子女、未来也会是孩子的父母,更应该让我们的生活多一些爱,愿我们未来都能生活在爱里。
人生很长、好好体验,让爱充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