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8篇

时间:2025-07-29 作者:Surplus

​教师在创作教案时,应预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以应对课堂上的突发状况,​,一份全面的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提升课堂效果,以下是总结社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8篇

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粽、檐、囊、辅、措、诬、颂”7个字,会写“佩、戴、措、诬、颂、驾、尸、俗”8个字,掌握“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尸体、习俗”等词语。

2、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学习复述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或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屈原这个历史人物。

2、自制的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预习提纲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知道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有哪些习俗吗?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端午节的由来》这篇课文吧!

二、展示与交流

1、汇报生字词。

(1)读词语: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驾船、尸体、习俗

学生提醒注意:“施”和“尸”是翘舌音。“颂”和“俗”是平舌音。

(2)理解词语:

辅佐:协助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流放:将罪犯驱逐到边远的地方去生活或劳动的刑罚。

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仪式,表示追念。

祈祷:宗教仪式之一。本文中包含有“恳求”的意思。

3、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通过读文,你都知道了什么呢?

4、学生从两方面来汇报:

(1)端午节的由来。

(2)爱国诗人屈原。

(学生说出大概的内容既可,不做更细的要求。只是大致的了解。)

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呢?是由何而来的呢?课文的中的哪部分作了简要的说明呢?

2、学生自由读文1——2自然段,想一想,画一画。

3、学生汇报。

习俗: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插艾叶等。

由来:纪念屈原,至今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4、感情朗读。

三、反馈与检测

1、读词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爱戴—— 辅佐—— 诬陷——

流放——

四、课堂小节,置留问题

为了纪念屈原,这些习俗以有两千多年,那么课文是如何细致的来记叙端午节的由来的呢?相信在下节课的学习中,你就会找到答案。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继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30端午节的由来

传统节日——屈原

第二课时

一、预习提纲

复习导入

1、读词语:佩带、爱戴、措施、诬陷、传颂、驾船、尸体、习俗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对端午节的由来你了解了多少呢?谁愿意说一说。

二、展示与交流

1、默读课文,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投江?投江后人们是怎样做的?人们为什么要向江里投粽子?想一想、画一画,并做好批注。

2、围绕上面问题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学习。

3、组织全班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同时抓住重点词句,感悟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和老百姓对屈原的爱戴、怀念之情。]

4、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点拨。

●屈原: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

(引导学生通过3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1)他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楚国……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百姓对他十分爱戴。

(从这句话中不但要体会到屈原的才干,而且要让学生知道他爱国爱民,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最后把他流放到南方去了。但是,屈原依然热爱自己的祖国,关注人们的疾苦。他写了很多爱国诗歌,并被人们广泛传颂。

(此处可以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补充一些屈原的爱国诗歌,进一步体会出屈原的忧国忧民。)

●投江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4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因秦国占领了楚国的首都。屈原悲愤万分,在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自尽。

(这部分内容写出了投江原因,也更突出了屈原的爱国精神。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书中的插图,想象屈原投江时的情景,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刻体会屈原的爱国之情。)

●人们的做法:

(引导学生通过5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1)楚国的百姓知道后……想去就他。

(通过“放声大哭”“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十分爱戴屈原,来就他的人很多。)

(2)他们把船上的大米……想药昏江中的蛟龙,使它们无法张口。

(这些也都体现了对屈原的爱戴,指导学生读出百姓的悲痛之情。)

●投粽子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6自然段的内容来理解。)

(1)因有人梦见“屈原的容颜十分消瘦”,大家想出了往江中投粽子的办法,让屈原能够吃到。

(2)……那怎么办呢?大家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这一句说出了人们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想找出一个办法让屈原能吃到食物。“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一个好办法。要指导学生朗读,体会出这一点。)

小结:从此,每年五月初五祭奠屈原的时候,人们都往水中投粽子。这一天也逐渐成了我国的传统节日。

5、全班有感情地齐读7自然段。

三、反馈与检测。

1、通过同学们的理解与分析,我们认识了一个忧国忧民诗人——屈原,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收获真是不小。那么你能把端午节的由来复述出来吗?

2、学生在小组内练习复述。

3、指名在全班复述。

四、总结全文,置留作业。

1、师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2、把端午节的由来说给家长、好朋友听。

板书设计:

30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忧国忧民——投江自尽

百姓——爱戴——纪念屈原

教学反思:

在授课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尽可能地运用多媒体,通过播放端午民俗片段、精心制作的图片文件和实物挂件等形式,让孩子们对民俗文化能有直观的感性的理解和领悟。显然,同学们对于这些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是喜闻乐见的。

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 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难点:体会描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的句子所要说明的意思。

教时:13课时

《寓言两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纪昌学射、妻子、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

2.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2.正确读写“纪昌学射、

3.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读书兴趣

我们读过《惊弓之鸟》的故事,还记得故事中的更赢吗?他不仅是射箭能手,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两位古代著名的射箭能手。他是谁呢?箭法又如何呢?

多媒体出示句子:飞卫是一名射箭能手。有个叫纪昌的人,相学习射箭;就去向飞卫请教。

读句子:说说从句子中,你了解到了什么?还想了解什么?(学生可能说:知道飞卫和纪昌都是射箭能手,知道纪昌是飞卫的徒弟,并且他能百发百中。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飞卫是怎样教纪昌的,使他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要想解开心中疑问,我们就来读寓言故事《纪昌学射》,我想,同学们不仅会从故事中找到答案,还会得到有益的启示。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为心中的疑问找到答案。

3.思考:你有什么问题想跟大家探讨?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交流讨论,朗读课文

1.指名课文,注意随机指导读正确词句。

2.汇报纪昌怎样学射的,指导学生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纪昌想学习射箭,向飞卫请教。飞卫让他练眼力,先练眼睛盯着一个目标,一眨不眨,后练把极小的东西,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都照做之后,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3.讨论疑问和交流启示。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疑问:飞卫为什么先让纪昌练眼力,而不先教他开弓放箭?

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可相机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体会故事的寓意。

(1)假如纪昌不先练眼力,他会百发百中吗?

小结:纪昌学射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任何一项本领,都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想掌握射箭本领,就要先练眼力。要想掌握骑车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滑冰本领,就要……;要想掌握操作电脑本领,就要……;要想掌握……,就要……。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2)假如纪昌没跟飞卫学射,而跟一个普通箭手学射,会成为射箭能手吗?

小结:看来,学习本领和好老师的指导与自己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四、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指导读课文的2、3自然段。一是读好老师飞卫的话,要读得清楚明白。二是要读好纪昌的做法,通过“躺”“睁大”“注视”“每天”“聚精会神”“盯”等词语,读出他的认真和虚心。三是要读出纪昌练习眼力取得的非凡成绩——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那只小虱子,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练到后来,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要读出夸张的描写。

五、识字、写字、写词

1.识字:事、虱。

2.写字、写词。

指导重点:“昌”不能写成“冒”。“妻”把上半部分与“女”连起来。“刺”左半部分是“ ”不是“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理睬、肠胃、汤药、医治、百发百中、扁鹊治病、无能为力”等词语。

2.练习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体会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古代名医,他是谁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发下阅读资料,学生阅读,了解扁鹊其人:

有一次,扁鹊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路过虢国,虢太子恰好患病,病得很厉害,人们都以为他死了。为此,全国正举行大规模的祈祷活动,把国家大事都撂在一边。扁鹊得知后,前去为虢太子医治。扁鹊告诉国君,太子患的是“尸劂”(类似今天的休克或假死)。于是,扁鹊叫弟子子阳磨制针石,在太子头顶中央凹陷处的百会穴扎了一针。过一会儿,太子就苏醒过来。接着,扁鹊叫弟子子豹在太子两胁下做药熨疗法。不久,太子就能做起来。再服二十天的汤药,虢太子就完全恢复了健康。从此以后,天下人都知道扁鹊有“起死回生”之术。

生读短文回答:故事中主要讲的是谁,他是什么人?

小结: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并广为流传。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二、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把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三、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语和第6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1)交流学生的疑问。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

①扁鹊是有名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

②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

③扁鹊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相机指导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好。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恒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

(2)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点拨:蔡桓公本为患的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讳疾忌医,固执已见等道理。

(3)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出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虽然你是国君,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

蔡桓公:唉,你批评得没错。我快死了,没别的愿望,只希望大家从我的事中吸取教训吧!那个词叫什么?对,叫“防微杜渐”吧!

四、认读生字,抄写字词

重点指导:

对比记忆:“肠、烫、汤”的字形。

蔡,“祭”的第五笔是“フ”第六笔是捺。

教后记: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有关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学习要练好基本功和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和道理。

?文成公主进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7个生字。读读记记“唐朝、西藏、大臣、求婚、断定、豌豆、耕种、技艺、沼泽地”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3.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抓住文章主要内容,练习简单地讲述故事。

教学过程:

一、课文的题目是《文成公主进藏》,谁能说说那些部分具体写文成公主进藏?

从第5自然段到13自然段,写文成公主进藏。

师简要讲述“文成公主入吐蕃的”历史事件。

二、请快速浏览课文这一部分,你能简要说说文成公主进藏中发生了几件事吗?

四件事。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她找了一段树干搭了一座桥;在沼泽地上撒了一把羊毛,就走过去了;遇见恶乌鸦,以为松赞干布死了,修了一座石头房子纪念他;把乃巴山背走;遇见神鸟天鹅这件事。

三、抽学生简要概括。

师:我发现你们概括得都很简洁。如果把这部分的内容简要地讲述,你想怎么讲呢?

1.文成公主和她的随从们,跨过一条条河,翻过一座座山,走了一程又一程,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2.文成公主向西藏出发,一路上,她搭桥、铺路、遇到恶乌鸦和神鸟天鹅、移走乃巴山,终于来到西藏和松赞干布结成夫妻。

四、一个运用故事中的'话来总结,一个概括几件小事来总结,都是好方法。那么,文成公主进藏前几段,主要写了什么呢?你能不能用一两句话说一说?

五、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六、关于考验智慧一段,还可以说得更简洁一些?

“两个难题”就概括了,这样就简洁了。

七、我们来看课文最后一段,能用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吗?这件事仅仅是对西藏有好处吗?再读读第一句话。

八、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

第一部分是求婚成功,第二部分是文成公主进藏,第三部分是文成公主的贡献。

九、把故事简要地与同桌交流一下,抽学生复述。

十、学生交流自己读过的民间传说故事。

十一、回家把故事讲给父母听。

教后记: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成公主的功绩,受到民族团结的教育,体会文成公主进藏故事的美妙与神奇。

[nextpage]

?普罗米修斯》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以较强的整体意识,在教学中展示一个思维放飞的过程,一个情感激荡的过程,一个言语转换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普罗米修斯对众神之王宙斯的态度。普罗米修斯对火神大力神等众神的态度,人类对普罗米修斯的态度,并以此为路径,去阅读发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决不动摇、决不妥协、决不改变”的态度的一致性,以及人们对为人类带来“火种”的英雄的敬佩之情和感激之恩的一致性。

教学目标

1.在体会人物心情和拓展阅读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2.在浏览、复读和绘声绘色的朗读中,记住普罗米修斯这个故事,构建“为人类造福,誓死不变”的英雄形象。

3.理解“气急败坏”、“饶恕”、“惩罚”、“驱寒取暖”等新词,积累“忍受、遭受、承受”、“决不会-更不会”、既不能——也不能“”尽管-就是“等词语和句式。

教学重难点:在体会人物心情和拓展阅读的同时,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大家自由的、放声的读课文,边读边想象,能读出一幅一幅的画面来。

二、读着这一个感人的故事,想象着这一幅一幅感人的画面,你的心有没有被打动。仔细读读课文6、7、8三个段落。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能把这“最严厉的惩罚”一点一点地说清楚了,你就停下来。(提醒:把能够反映这是最“严厉的惩罚”的句子用浪线画下来。)

1.谁用一句话谈谈你对“最严厉的惩罚”的感受?

2.这些句子让你有了怎样的感受?

3.哪些词语让你对“最严厉的惩罚”的感受更加真切?

(有四个层次,特别要体会3、4两个层次。a“锁”;b“啄”;c“不是一次,而是天天啄”;d、“不是一年两年,而是许多年”。让学生加上自己的联想,具体说说这“最严厉的惩罚”。)

4.面对最严厉的惩罚,普罗米修斯是怎样的态度?找到课文中的句子读读;理解“屈服”、“决不屈服”、“尽管――就是”,“如此”。

师生轮读“最严厉的惩罚”和“宙斯的态度”。

想象一下普罗米修斯的表现吗?面对普罗米修斯的态度,你有什么想法?

三、普罗米修斯决不屈服的态度,我们还可以从课文的其他地方感受到。

1.课文第5段

2.课文第一节“冒着生命危险————”。

四、互文阅读

1.(补充情节资料1)假如你是一位演员,你会如何朗读普罗米修斯的话?用“决不——”来说说他的态度。

2.(补充情节资料2)假如你是一位导演,你会要求演员如何来朗读普罗米修斯的话?用“决不——”来说说他的态度。

3.读课文最后一段。假如你是一位编剧,你会让普罗米修斯怎样对大力神说?

小结:(看板书)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带来火种,在宙斯最严厉的惩罚面前,决不屈服,当火神劝他归还火种的时候,他表示决不——————,当他的好朋友河神要去向宙斯求情的时候,他还是——————,即是宙斯的心腹前来劝他的时候,他仍然是决不————。普罗米修斯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英雄,现在人们习惯叫他“取火英雄”。

五、在咱们中国的神话中,也有一位取火英雄,他的名字叫“燧人氏”。比较读读,这两个故事有哪些相同的东西在里面?

1.学生练习

2.交流:都是讲取火的事;都是讲取火艰难的事;都是讲人们怀念取火英雄的事。

3.为什么人们都如此怀念取火的英雄,而且5000多年来,一直传颂?(宜联系课文1、2段,理解火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和光明,火让人类远离了悲惨和黑暗)。

4.小结: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幸福,带来了希望和理想。现在,当我们读到普罗米修斯这个名字的时候,不仅仅觉得他是一位神,一位英雄,更觉得他是人类的理想和希望。当我们叫着普罗米修斯的名字的时候,我们就会想到人类充满了希望,充满了理想。

六、总结:

普罗米修斯是大家都应该记住的故事。当然,我们今天学习普罗米修斯也是为了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通往古希腊神话世界的门,课文后面的资料袋给我们列举了几个故事,大家都去读一读。

教后记:

?渔夫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

3.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1.2.3

教学难点:2.3

教学准备

师:多媒体故事画面或挂图及阅读要求、《一千零一夜》、小黑板;生:《一千零一夜》、《东郭先生和狼》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单元前几篇课文,把我们引入了故事长廊。今天,我们再次阅读精彩的神话故事,《渔夫的故事》,从中去获得收获。

齐读课题

二、明确阅读要求,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默读连接语,用“——”句出阅读要求,课件展示。

2.阅读要求:把这个故事简要地讲给家人听,根据以往阅读的方法,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独立思考。

(2)四人小组讨论。

(3)抽说(分意义段,读懂每段重点内容。依次抓每段重点内容讲述。)

三、自学生字词、多音字

1.四人小组交流生字音形及词义。

2.读小黑板生字词(齐读、抽读、去掉音节读)。

3.读多音字。

撒sā 撒网 塞sāi 塞车

sǎ 撒种 sài 塞北

四、自学解决,简要讲述故事

1.自读课文,分意义段,并把段意写在书上。(给一定时间读书。教师巡视与生探讨。)

第一意义段(1-4自然段)渔夫捕鱼捞起了一个黄铜胆瓶,用小刀撬去瓶口锡封,一股青烟冒出变成魔鬼。

第二意义段(5-15自然段)魔鬼听说所罗门已死,没有惧怕,于是要杀死救他的渔夫,并讲出了理由。

第三意义段(16-25自然段)渔夫引诱魔鬼再次进入瓶里,并封住瓶口,战胜了魔鬼,转危为安。

2.生小声简述故事。

3.抽生讲述,其余认真听,等会补充,修正。(多媒体展示故事或挂图,图书结合看,并板书。)

五、揭示中心思想

1.出示多媒体阅读要求:认真默读课文,看看在比自己不知强大多少倍的魔鬼面前,渔夫是怎样做的?为什么这样做?渔夫用什么救了自己?

2.默读思考(给一定读书时间,教师与生探讨)。

3.四人小组讨论(要求:组长管理,从参与,教师参与。)

4.集体讨论,充分发表意见。

渔夫放出了魔鬼,救了他,魔鬼恩将仇报反而要杀渔夫。渔夫对魔鬼说:“我要问你一件事,你必须说实话。”“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能相信。”魔鬼要让渔夫想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就钻进瓶里,渔夫立刻封住了瓶口。渔夫战胜了魔鬼,救了自己。

渔夫设计引诱魔鬼进入瓶里,就可救自己。渔夫假装不相信魔鬼是住在瓶里,说:“我没亲眼看见,绝对不相信。”激将魔鬼,魔鬼要让渔夫相信自己是住在瓶里,于是钻入了瓶里。

渔夫用智慧救了自己,战胜了魔鬼。(板书)

5.读第三意义段。

六、读《东郭先生和狼》,认识魔鬼的本性

七、拓展

1.读资料表。

2.读《一千零一夜》。

板书设计

32* 渔夫的故事

渔夫 捕鱼捞到黄铜胆瓶 放出魔鬼

魔鬼 要杀渔夫 恩将仇报

渔夫 引诱魔鬼入瓶 用智慧战胜魔鬼

教后记: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渔夫是怎样用智慧战胜魔鬼的,理清文章脉络,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语文园地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自己读过的一本好书,用普通话清楚明白地介绍给他人;通过互相介绍,了解什么是好书,激发读整本书、读好书的兴趣。

2.自主选择内容,自由习作,把自己想读的意思写清楚,学习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练习修改自己的习作。

3.读“我的发现”,学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并交流自己的发现。

4.读背歇后语,积累歇后语,初步了解歇后语的作用。

5.熟读趣味故事,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奇妙,感受人物的才思敏捷。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读一本好书。

2.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名言导入

对于书,我们都不陌生。书,好书,到底会给人带来什么呢?在我们以前,有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读书的作用。

(多媒体打出,师生齐读)

列宁说:“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高尔基说:“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

伏尔泰说:“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好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别林斯基说:“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自己读过什么好书,向大家介绍一本你喜欢的好书。

自由交谈:自己读过哪些好书(说说书名,可不提及内容)

介绍一本好书

1.指名介绍一本好书。

a.请1名同学介绍一本好书。

b.征求大家的意见,想了解哪个同学读的哪本书,请那位同学介绍。

师生评价,概括出介绍、推荐一本好书的方法:一是要把书名、内容说清楚明白;二是可以从不同角度介绍──比如有趣的部分、书给人的启示、快乐等;三是要把握听的同学的疑问简要解答。

2.小组开始互相介绍。

可以介绍自己最想向大家介绍的一本书,也可以根据小组同学的兴趣,应他们要求,介绍一本自己读过大家又感兴趣的书。小组之间评价谁介绍得清楚,选出大家都感兴趣的一本或两本书。

3.各小组评出都感兴趣的一本书,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介绍,小组成员互相补充。

4.教师也参与介绍一本好书,在语言上给学生一种规范、引导和点拨。

5.根据学生介绍,把好书名字写在黑板“好书看台”里,鼓励大家有条件亲自读一读这些书。

再读名言,能说说通过以前的读书经历和今天的交流,你对谁说的话有同感?(学生交流,体会好书的作用)

小结:名人们说的书,应该都是指好书。今天,我们谈到的书,应该说也都是“好书”。这些好书会像营养品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像朋友一样陪伴我们的人生,像窗户一样打开我们的世界,给我们力量、勇气和智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和好书交朋友呢?

生活拓展

1.请家长为自己购买一本同学推荐的好书,要把这本书的内容跟家长介绍清楚。

2.在适当的时机,多开展几次“推荐一本好书”“推荐一种好杂志(报纸)”的活动,使学生对读书产生持久的热情。

第二、三课时 习作

导入激趣,拓展思路

1.导语:同学们,我们已经写了不少作文了,每一次都有内容的要求。有的同学说,要是让我自己想写什么就写什么,那该多好!今天,就请同学们自由习作,写自己最想写的内容。

2.读习作提示,想想自己最想写什么。

3.教师小结:引导学生从内容和体裁两方面体会习作的自由。如内容,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景;可以写实事,也可以写虚拟、想象中的事。体裁上,可以是故事,可以是童话、寓言,可以是散文,也可以是诗歌。

自主习作

师生评议作文

1.交流自己写了什么内容。

2.小组之内交流读习作,选出大家认为比较优秀的文章,并说说好在哪。

在读习作前,小组成员要把文章的特点讲一讲,以激发听者的兴趣。

3.同学读自己的习作。根据实际情况,可体现以下特点:内容各异,体裁各异,语言流畅,内容具体。

4.教师推荐一篇有明显优点也存在问题的文章,引导大家读、修改。修改后再读一读。

5.自己修改习作。

拓展阅读风格各异的小文

1.导读:写作文最好是有感而发,写自己真实的想法,真正要说的话,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写,这样的作文才会感染人。我们来欣赏一下风格各异的几篇文章,有的是专家写的,有的是小学生写的,相信一定会给你很大启发。

2.自由读文章。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1.读词语盘点中的词语。

2.听写词语。

3.互相纠错。

读对话,了解内容

1.自读“我的发现”,想想从小林和小东的谈话中,你知道小东有什么发现?

2.同桌分角色读,进一步读好对话。

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1.谈一谈小东有什么发现?

2.谁还有相同的发现?

3.抓主要内容,你还发现有什么好方法?

学生自由谈,肯定学生学习中注意发现总结方法。

练习用自己能掌握的方法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在前几个单元中任选两篇概括)

读课本中的歇后语

1.读六个歇后语,说说发现了什么?

2.熟读歇后语。

3.讲解三个典故“关羽失荆州”“王羲之写字”“周瑜打黄盖”。如果学生知道,可请学生讲一讲。

4.背歇后语。

说说在读书过程中,关于用歇后语的句子。教师出示几个带有歇后语的句子,让学生体会歇后语在句子中的作用──使句子形象生动

1.“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没有坚持不懈的努力,张小亚是不会取得这么好的成绩的。

2.他对人了解得很深刻,讲起某人的特点来,那真是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3.你才有了一次好成绩,看,一大意又落后了。这真是应了那句话: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第五课时 趣味语文

趣味语文

1.自读两个小故事,读熟练。

2.你觉得趣在哪?说一说。

3.读对子,反复吟诵,感悟趣。

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

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

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4.拓展作业:

把书中的故事讲给家人听。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趣联妙对故事,在语文活动课上讲给老师和同学听。

阅读延伸

课外作业:读选读课文。

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痴、抑、纯、浸"4个生字,会写"倦、恳、溢、浸、抑、炉、纯"7个字,掌握"厌倦、洋溢、沉浸、抑扬起伏、炉火纯青"等词语。

2、默读课文,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3、学习孔子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体会孔子精益求精、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

抓住描写孔子学琴的语句,理解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出示预习提纲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谁吗?(出示孔子照片)

2、他就是我国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一生致力于教育。相传他的学生有三千多人,他是伟大的教育学家,思想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孔子。(板书:孔子)

3、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与孔子相关的资料,你愿意把你眼中的孔子介绍给其他同学吗?

4、你们了解的可真不少!孔子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为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那么,孔子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的一个小故事《孔子学琴》(板书:学琴)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对他会有更深的了解。

三、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学生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问老师、同学、查字典等方法解决。课件出示学习提示。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学习情况。

3、利用各种形式理解词语。

如:"琴、瑟、笙、磬"可以用图片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件展示

如带有时代行为习惯的词语"盘坐"、"席地而坐"等,可以具体的形体实际操作帮助理解。

4、自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呢?你觉得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5、学生读文,动笔画出有关的句子,讨论交流。

课文主要讲了讲述了孔子不仅是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还是一位音乐行家,尤其弹得一手好琴,但他还不满足,50岁那年还向鲁国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学习弹琴。孔子勤学苦练,最后琴艺达到炉火纯青。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写记叙的。

四、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1、看拼音写词语。

sèbìkěnchīyì

鼓()()恭毕敬诚()如醉如()()扬顿挫

2、联系课文内容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毕恭毕敬:

炉火纯青:

第二课时

一、展示汇报,交流成果

1、读课文想一想,根据课文中描写的孔子弹奏的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试着用课文中的词来回答。(炉火纯青)

2、炉火纯青什么意思?(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地步。)

3、孔子的琴弹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此完美,看到这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弹得这么好?他怎么练的?……)

4、哪部分写了孔子学琴的内容?(2--6自然段)

(1)自读2--6自然段,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想一想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孔子的琴艺是怎样达到炉火纯青的高超水平呢,边读边把课文描写孔子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画出来,认真读一读,仔细体会。试着填表,小组之间交流交流。

出示表格:

时间 孔子弹琴的程度 孔子的想法

一晃十天 会弹 没有真正掌握弹琴的技巧

过了几天 顺畅自然、悦耳动听 没有领会曲子的思想内容

又过了几天 令师襄如痴如醉 没有体会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

不知过了多少天抑扬的琴声令感情起伏不平知道作者是谁,心情激动

三、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抓重点词句逐步体会

1、引导学生抓住"毕恭毕敬""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体会孔子练琴的认真、严肃。课件:(对比读)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毕恭毕敬地弹着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弹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他踏着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弹着那首曲子。

2、练习朗读。

3、孔子如此刻苦的练习弹琴,但他并不满足于会弹琴,而是有更高的要求,根据孔子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和师襄听琴后的语句,说说自己的体会。

四、教师小结,拓展延伸

1、孔子学琴共经历了四个层次,由师襄四看孔子弹琴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是学曲谱;二是练技巧;三是领会内容;四是体会作者,最终达到"炉火纯青"。

2、孔子确实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小小的一件学琴的事就让后人们如此赞叹不已。那么,从今天孔子学琴这件事来看,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做事时是一种怎样的态度,你是如何对待学琴这件事儿的.?

五、巩固练习,检测反馈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1.他()琴声来到孔子的窗前,只见孔子正()地弹那首曲子,弹完一遍又一遍,丝毫没有厌倦的样子。

2.他看到孔子的手指(),乐曲弹奏得像小溪流水一样()、悦耳动听……

3.师襄听得(),仿佛被带到了一个从未到过的境地。

(二)、选词填空。

席地而起激情洋溢炉火纯青

1.时隐时现,眼前是一马平川的荒芜石原,几块嶙峋怪石傲然而立,时而有狂风(),吹过凹凸不平的石质地面,卷起漫天飞沙走石,打在脸上犹如针砭。

2.师襄再次来到孔子的住处。刚一进门,他就被()的乐曲声迷住了。

3.他的棋艺精深,可以说已达到()的地步。

(三)、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四)、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表演这个故事。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读后感。

2、摘抄描写孔子练琴、师襄听琴的精彩语句。

3、积累孔子的名言。

板书设计:

29孔子学琴

学曲谱学而不厌

练技巧不断进取

领会内容精益求精

体会作者炉火纯青

教学反思: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孩子多说,培养他们的概括能力,最后升华主题后还可以适时的让孩子根据板书来概括主要内容这样孩子就会更深的领会文章的主题。谈感受可以结合孩子的生活实际采用对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不足,并和孔子的那些好品质靠近,进一步学习孔子的好品质。从文化知识的学习中陶冶自己的情操。

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篇4

1.认识“妖、矩”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冲”,会写“介、绍”等13个字,会写“介绍、声明”等10个词语。

2.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童话的神奇,体会王葆的形象。

3.从奶奶讲的故事中选一个,展开想象,创编故事,讲给同学听。

- 第一课时 -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每个孩子的童年都离不开奇妙童话的陪伴,请大家谈一谈你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或童话人物。(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美人鱼、白雪公主……)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童话是——宝葫芦的秘密。有人知道这个故事吗?(看过动画片、看过书。)主人公是谁呢?(王葆)是的,这是著名作家张天翼写的童话故事,20xx年被拍成彩色动画电影。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接触这个王葆,看看宝葫芦里面到底有什么秘密吧!(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自学成果展示。

1.检查生字词。识记生字词,互相指读,提醒同学注意哪个生字。

说说自己预习中的疑惑,组内初步解惑,解答不出的标注问号,留作集体交流探讨。

2.小组汇报,展示学习成果。

生字词识记;课文朗读;解疑释难,提出未解答的问题。

3.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规矩(jǔ) 撵(niǎn) 拽(zhuài) 舔(tiǎn)

4.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乖、溜、葵、瘦”,并且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示范。(“乖”注意和“乘”区分,第三笔是悬针竖。“溜”是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留”的“丶”不要漏写。“葵”是上下结构,下面“癸”注意最后一笔是“丶”。“瘦”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叟”注意笔顺,“丨”要出头。)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王葆为什么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不费事、不操心地获得一切。)

2.通读课文,说说奶奶给王葆讲了哪些故事。

3.读喜欢的段落,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王葆,并且了解了他和宝葫芦的故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感受童话世界的奇妙。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一)王葆和宝葫芦结下“情缘”。

1.读课文,想一想,王葆是怎样知道了关于宝葫芦的故事的?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说一说。

王葆与奶奶的规矩:每逢奶奶要求王葆干什么,都得给他讲一个故事。就这样,王葆听到了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2.理解“规矩”:这里的“规矩”是什么意思?(约定、承诺……)

你能说说你知道的规矩吗?

3.总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正是因为我和奶奶守住了彼此的“规矩”,我才听到了那么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我们也要做守规矩的人。

4.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奶奶和王葆的对话,体会人物形象。

5.王葆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一直听到十来岁,而且奶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读课文,找出文中都列举了哪些关于宝葫芦的故事。

张三——

李四——

王五——

赵六——

6.通过读课文,我们发现奶奶故事中这些人得到宝葫芦的方法都不同。那得到宝葫芦的结果呢?(都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全都过上了好日子。)

7.哇!原来宝葫芦这么神奇啊,那让我们来还原一下这几个宝葫芦的故事吧。

小组合作:发挥想象,任选一个故事,进行交流合作,创编故事。(注意:根据已有内容进行创编。)

交流、评价。(注意:是否根据已有内容;想象力是否丰富等。)

8.总结、过渡:看来啊,同学们都掌握了王葆奶奶讲故事的独门秘籍,想象力都很丰富。整天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顺理成章地,王葆对宝葫芦产生了无穷无尽的向往——他非常想得到一个宝葫芦。

(二)王葆对宝葫芦的向往。

1.读课文,说一说为什么王葆想得到一个宝葫芦。(可以让生活中一切的不顺利都变顺利,没有烦恼,省心了。)

的确,每当面对困难,这种想法就更加强烈。王葆都遇到过哪些困难?(不会做题、种向日葵比赛输了、与同学闹翻。)

如果有了宝葫芦,这一切会是什么样子?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的渴望。

2.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你有没有需要宝葫芦的时候?如果你有了它,你会让它做什么?学生交流。

教师过渡:看来,成长的烦恼我们每个人都有啊!想一想,当王葆真的拥有了一个宝葫芦,他的想法都能实现了,但他的问题就真的都能得到解决吗?

不会做的数学题——仍不会做

不会种的向日葵——还不会种

不会和同学们友好相处——还是不会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他没有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双手去培育,用自己的真情去投入,因为他什么都没有做。

总结:没有付出的收获,就是不劳而获。不劳而获的幸福是真的幸福吗?不是。

三、延伸拓展。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学生读。

当王葆真的得到一个宝葫芦,他逐渐认识到靠宝葫芦不劳而获,带给他的不是幸福,而是烦恼。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

宝葫芦的秘密

没有付出的收获,就是不劳而获

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能力。

4、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思路,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提高语言概括力。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2、学习本文准确、生动、典雅的语言,体会本文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点拨法、品味法

课型:讲读课

教学手段:多媒体

课时:

1课时

教学设想:

因为前一个单元已经进行了说明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已有一定了解。但本单元说明文是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所遵循的是逻辑顺序,因此,在教学本文时应引导理清段落间的逻辑顺序。《大自然的语言》一文语言生动形象,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所以也要让学生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全文用一个课时进行教学。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和结构。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以进一步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语言特点。

这是一节说明文阅读课,采用主问题教学方法,设计了四个主问题:

一、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二、理清顺序:

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三、体会语言:

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四、拓读运用。教学线索清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教师导入:微风轻抚,燕子呢喃着春的消息;烈日炎炎,盛开的荷花告诉我们夏天已来临;田野金黄,落叶送来了秋的请柬;大地苍茫,飘飞的雪花讲述着冬天的故事。人有语,物有声,大自然也会说话。自然界就像一个智者,用他独特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季节变化的种种消息。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6课去聆听《大自然的语言》吧。

?设计意图】激情导入,通过优美的画面,优美的语言,让学生的情绪完全融合在这美妙的课堂意境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初读,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解决生字词。

2、默读课文,快速准确地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提示:在文中圈点勾画)

1、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观测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进入自学,在文中勾画所需信息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勾画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把握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搜索、筛选相关信息并提取、概括文章要点,训练学生概括信息的能力。

(三)互动交流展示成果

学生自学结束后,进行展示交流。1、3、4小题非常明确,从文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直接在班内展示即可。2小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班内展示,教师视情况进行点拨。

?设计意图】通过互动交流,使学生更清楚的掌握文章内容,在交流中理清文章思路。

(四)再读,理清顺序

1、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

2、研读第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这两个小题都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静静思考,然后组内互动,最后班内展示。

明确: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6——10段这几个段落顺序不能调换,因为这几段是按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章条理性,让学生明白,这种条理性不仅表现于文章的整体,也表现在文章的局部,文章的段与段之间都会有不同的逻辑顺序。

(五)品读,体会语??

1、文章为什么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

2、朗读1—2自然段,对本文生动的语言细细咀嚼,认真品读。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增强学生语言感悟能力。让学生明白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有严谨质朴也有生动形象。

(六)拓读,学会运用

作家郭沫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疑惑,你能帮他解决一下吗?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花开;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了玉兰花。玉兰花呀,我说,你走得多慢哪!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设计意图】学会在生活中运用物候知识,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进而认识和了解自然的热情。

结语:同学们,大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它不但绚丽多彩,而且奥妙无穷。我们只有做一个细心人、有心人,才能读懂它的语言,才会听懂它的倾诉,才能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七)布置作业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以春夏秋冬某一个季节的特点为内容,写一篇小短文,能适当描述“物候现象”,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力与想象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组织材料和语言的能力。

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的特点。

2、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3、初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体会杨梅的可爱,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

?教学理念】: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有关课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1、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许多有特色的水果,河北有苹果、鸭梨,新疆有葡萄、哈密瓜,海南岛有香蕉、椰子,同学们知道自己家乡有哪些特色水果吗?其中,有一种水果被誉为“江南奇珍、百果”,猜猜它是什么?(课件出示“杨梅”)

2、你们喜欢杨梅吗?用一句话来说说你喜爱它的理由。

3、杨梅色鲜、味美,难怪有这么多人对它爱不释手。其中有一位作家,名字叫王鲁彦,他也和我们一样喜爱杨梅,还特地写了一篇以此为题的文章——《我爱故乡的杨梅》,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课文。一起把课题读一读。想一想课题中哪个字体现了作者对故乡杨梅的感情?

(1)小小的杨梅到底有何魅力能让作者如此喜爱呢?请大家打开书本,轻轻地读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要把课文读通顺,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段序。

(2)反馈交流: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与大家一起分享。(随机正音)

(3)学生举例说(金柑、杨梅、桑果……)

(4)学生齐读课题。

(5)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齐读课题。

(6)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

(7)边读边做记号。

(8)个别读。

三、再读课文

感悟情感、升华主题。

四、三读课文

梳理文脉、指导写作。

1、过渡:通过第一遍的朗读,我们解决了生字的读音问题,并且能把课文读通顺了。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想一想你能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用笔划出来,多读几遍,并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或体会。(学生自读感悟)

2、反馈交流:

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

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杨梅果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第三自然段)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

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的杨梅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第六自然段)

3、感情朗读:品读了课文,我们发现整篇课文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浓浓的情意读一读整篇课文。

4、重回课题:学完课文我们发现课文写的是杨梅,那么课题该叫《我爱杨梅》,而课文却以《我爱故乡的杨梅》为题,再读读课题你有新的体会吗?

(1)有自己特别喜欢吃的水果吗?想不想把自己喜欢吃的水果介绍给大家吗?先来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他喜爱的杨梅的?(再读课文理文脉)

(2)根据回答形成板书,理清文章思路。

(3)作者按一定的顺序,通过用眼观察,用手触摸、用嘴品尝等方法向我们介绍了他最爱的故乡的杨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故乡、对杨梅的喜爱之情。

(4)学生体会作者爱故乡的感情。

(5)回顾全文。

五、作业超市

学生自主作业。

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篇7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和函数值的意义.

2.使学生会用描点法画出简单函数的图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与认识函数图象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看图、识图能力.

难点:在画图的三个步骤的列表中,如何恰当地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问题.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函数有哪三种表示法?(答: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

2.结合函数y=x的图象,说明什么是函数的图象?

3.说出下列各点所在象限或坐标轴:

新课

1.画函数图象的方法是描点法.其步骤:

(1)列表.要注意适当选取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什么叫“适当”?——这就要求能选取表现函数图象特征的几个关键点.比如画函数y=3x的图象,其关键点是原点(0,0),只要再选取另一个点如m(3,9)就可以了.

一般地,我们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分别作为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这就要把自变量与函数的对应值列出表来.

(2)描点.我们把表中给出的有序实数对,看作点的坐标,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相应的点.

(3)用光滑曲线连线.根据函数解析式比如y=3x,我们把所描的两个点(0,0),(3,9)连成直线.

一般地,根据函数解析式,我们列表、描点是有限的几个,只需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这有限的几个点连成表示函数的曲线(或直线).

2.讲解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和例.画出函数y=x+0.5的图象.

小结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函数图象的三个步骤,自己动手画图.

练习

①选用课本练习(前一节已作:列表、描点,本节要求连线)

②补充题:画出函数y=5x-2的图象.

作业

选用课本习题.

四、教学注意问题

1.注意渗透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研究函数的图象,对图象所表示的一个变量随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就更有形象而直观的认识.把函数的解析式、列表、图象三者结合起来,更有利于认识函数的本质特征.

2.注意充分调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图的积极性.

3.认识到由于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普及化,代替了手工绘图功能.故在教学中要倾向培养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

八年级下册第7单元教案篇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掌握函数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2、根据两个变量间的关系式,给定其中一个量,相应地会求出另一个量的值。

3、会对一个具体实例进行概括抽象成为数学问题。

能力目标:

1、通过函数概念,初步形成学生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2、经历具体实例的抽象概括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1、经历函数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

2、让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操作、交流、归纳等探索活动,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模式。

教学重点:

掌握函数概念。

判断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函数的概念。

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概括为函数问题。

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下图上面那个像车轮状的物体是什么?

?生』:摩天轮。

?师』:你们坐过吗?

……

?师』:当你坐在摩天轮上时,人的高度随时在变化,那么变化是否有规律呢?

?生』:应该有规律。因为人随轮一直做圆周运动。所以人的高度过一段时间就会重复依次,即转动一圈高度就重复一次。

?师』:分析有道理。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与旋转时间t之间有一定的关系。请看下图,反映了旋转时间t(分)与摩天轮上一点的高度h(米)之间的关系。

大家从图上可以看出,每过6分钟摩天轮就转一圈。高度h完整地变化一次。而且从图中大致可以判断给定的时间所对应的高度h。下面根据图5-1进行填表:

t/分 0 1 2 3 4 5 …… h/米

t/分 0 1 2 3 4 5 …… h/米 3 11 37 45 37 11 ……

?师』:对于给定的时间t,相应的高度h确定吗?

?生』:确定。

?师』:在这个问题中,我们研究的对象有几个?分别是什么?

?生』:研究的对象有两个,是时间t和高度h。

?师』:生活中充满着许许多多变化的量,你了解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吗?如:弹簧的长度与所挂物体的质量,路程的距离与所用时间……了解这些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下面我们就去研究一些有关变量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

做一做

(1)瓶子或罐子盒等圆柱形的物体,常常如下图那样堆放,随着层数的增加,物体的总数是如何变化的?

填写下表:

层数n 1 2 3 4 5 … 物体总数y 1 3 6 10 15 … 『师』:在这个问题中的变量有几个?分别师什么?

?生』:变量有两个,是层数与圆圈总数。

(2)在平整的路面上,某型号汽车紧急刹车后仍将滑行s米,一般地有经验公式,其中v表示刹车前汽车的速度(单位:千米/时)

①计算当fenbie为50,60,100时,相应的滑行距离s是多少?

②给定一个v值,你能求出相应的s值吗?

解:略

议一议

?师』:在上面我们研究了三个问题。下面大家探讨一下,在这三个问题中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又是什么?

?生』:相同点是:这三个问题中都研究了两个变量。

不同点是:在第一个问题中,是以图象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二个问题中是以表格的形式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第三个问题是以关系式来表示两个变量间的关系的。

?师』: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明确“给定其中某一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了另一个变量的值”这一共性。

函数的概念

在上面各例中,都有两个变量,给定其中某一各变量(自变量)的值,相应地就确定另一个变量(因变量)的值。

一般地,在某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和y,如果给定一个x值,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y值,那么我们称y是x的函数,其中x是自变量,y是因变量。

三、随堂练习

书p152页 随堂练习1、2、3

四、本课小结

初步掌握函数的概念,能判断两个变量间的关系是否可看作函数。

在一个函数关系式中,能识别自变量与因变量,给定自变量的值,相应地会求出函数的值。

函数的三种表达式:

图象;(2)表格;(3)关系式。

五、探究活动

为了加强公民的节水意识,某市制定了如下用水收费标准:每户每月的用水不超过10吨时,水价为每吨1.2元;超过10吨时,超过的部分按每吨1.8元收费,该市某户居民5月份用水x吨(x>10),应交水费y元,请用方程的知识来求有关x和y的关系式,并判断其中一个变量是否为另一个变量的函数?

(答案:y=1.8x-6或)

六、课后作业

习题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