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提炼书中的精华,让阅读的价值得以延续,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锻炼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是总结社小编为您分享的背讨厌的勇气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背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1
是值得时时翻阅的书。常读常新。
书中提到,我们无法改变,并不是缺少能力,而是缺少勇气。当一个人具备了被讨厌的勇气时,关系也更简单轻松了。
课题分离很重要。意识到什么是自己的课题,什么是他人的课题,可以避免我们被束缚或束缚别人的局面。而,如何界定课题是谁的呢?那就看这个课题需要谁负责?谁需要承担这个课题的后果。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课题负责。
还有一个反常规的点在于,过去不能决定我们的未来,不能决定我们会是什么样的人。只有自己的心念可以决定我们的人生,我们是什么人。如何看待过去、创伤或什么,这完全可以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不要再避开自己的人生课题了。面对它们。
自我接纳而不要自我肯定,无需假想自己是多么优秀的人,不要自我欺骗,需要实事求是。这才是诚实地肯定自身的价值,但凡存在,就是价值。
对他人要当成伙伴而不是竞争对手,看成横向关系而不是纵向关系,这样才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也没有输赢之分,真正获得了自由。
以及,要发展、意识到共同体感觉,我们是世界、宇宙的一部分。当我们认可这一点,也会自然而然地贡献,这个贡献不一定要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看不见的。在这种贡献中,我们会更能肯定自我的价值,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点是,不要批评和表扬,无论是对孩子还是谁。很简单,批评和表扬都是一种评价体系,都带着上级对下级的不平等色彩。也会在无形中形成干涉。一个有赏罚心理的人,容易因为害怕被批评而变得胆怯怕事,不敢活出自己,也容易因为想要得到表扬而故意讨好,把自己的力量交到他人的手上。
取而代之的,应该是鼓励。鼓励是这样的,是平等和自由的关系,是真诚地说谢谢,当他人帮助了我们时。鼓励也是对他人的帮助,必要的一种帮助,当他人需要时。
发现这本书是许多年前,真正读这本书是最近,很有缘,对应到我的许多“症状”,可以说解开了我的不少心结。书里还提到活着的意义,那就是不要盯着过去,也不要盯着未来,自己去赋予意义才是自由啊!
并且,请活在当下吧,当下就是一个接一个的刹那,它不是一条线,更像是一个点,这才是我们可以把握住的。
读完之后,真心感觉到内在更勇敢了,也明白了在很多种情境下该如何做,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人生自助书。
感恩。
背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2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介绍关于“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学书籍。该书以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一系列问题,如“我们的不幸在自哪里”、“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处理人生的课题”,给出了阿德勒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不同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原因论”(通俗来说,是指一切的结果都是过去的原因导致的),阿德勒则认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基于我们的目的`产生的,我们的不幸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真正对我们有影响的,不是过去所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对客观事实我们所投射的主观看法。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10摄氏度,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觉得它清凉,冬天觉得它温暖。它的温度没变,可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变了。所以当事情发生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将会影响我们行为的主观问题。要去温暖地拥抱它,还是冷漠地疏远它,这就成了我们自己人生的课题。“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对他人抱有期待的。我们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欢,受到他人的认可,也因此,我们逐渐地在他人的王国里沦落。阿德勒则告诉我们,追求别人的认可欲求是我们烦恼的来源,我们把别人的认可这个别人的议题,误当作了自己人生的议题。我们为自己没有达到别人的期待感到不幸,为自己没有做到别人理想中的自己感到痛苦。因此,我们在别人的王国里小心翼翼地乞讨,并以此为荣耀。
如何获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进行课题分离,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这不是在疏远人际关系,相反,这是在寻找人际关系新的入口。在完成课题分离的基础上,做到“他者信赖”,把别人当作是自己的伙伴,不去干涉别人的决定,只要给出中肯的意见即可。最后,做到“他者贡献”,当你把自己和别人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为这个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便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感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而是纯粹基于自我内心,因此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回过头来,这本书为什么会取名叫做《被讨厌的勇气》。是因为作者认为阿德勒的哲学是基于勇气的哲学。怀抱勇气去面对过去的不幸与痛苦,拥有勇气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别人的认可,即使这份勇气被讨厌。因为人生就应该是这样,人生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那一份被讨厌的勇气,珍惜当下的力量,在每个日子里起舞。
背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3
对我来说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对《了凡四训》里面有一个印象很深刻的例子。
“一位秀才早年找算命先生算命,告诉他说他考试一定会考第二名,并且活不过五十岁”,他在十几岁参加乡试的时候的确得了第二名,后来进京赶考,在街上遇到高人聊天,提及起算命先生说过的话,高人说他此番一定能考取功名,笃定认为自己之前考第二名已经灵验了,这次必定不能拔得头筹,并且说自己脾气暴躁,和家人相处经常发脾气,不是长寿之兆,也会终将应五十之寿的推测,高人说:上天教会人类推算的目地本来是为了人们避灾避祸的,比如你明知自己脾气暴躁对身体不好,就该修身养性,避免英年早逝的命运。这位秀才听了高人的话,更加发奋图强的读书,改变自己坏脾气,最后考取功名,并且活到八十岁善终。
我一直认为没有绝对的正确或是错误,人生是可以改变的。但是可能知乎逛的多了,坚信阶级的存在,并且在心里夸大了这种东西的意义,又受到到蝴蝶效应的启发,觉得一切都是过去的所作所为造成的,而在过去的时候我也在想自己未来会去向哪里,于是人生变成了一条一成不变的直线,我一直被随机性所决定,却始终得不到贡献感。
还好有这本书,我决定立足于此时此刻,那个长久的未来无法预知,我只要记得:我现在能做些什么能让我有贡献感,能对自己多一些自我肯定,能更喜欢自己。
背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4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无心理学与哲学基础!
怪书。它所讲述的并不是纠正某个问题的一个方法或思维,而是一整套圈连起来的思想。如果你反对一个点,所有的点你都很难认同,我一开始因为好奇因为求知,这个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对话,我确实很想知道答案。因为它推翻了大众的普遍认知。第二次谈话前有三个问题,自由是什么?我为什么不能自由?束缚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现代思维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诉我们人的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想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从课题分化开始,你的课题,我的课题,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被别人干涉。这中间有一个例子,小孩的教育问题,关于他的学习是他的课题,不是父母的课题,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课题。不能说,你应该学习,你应该要考哪所学校。能做的是“把马带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决于它自己”。
它主张目的论,否定精神创伤即“因为过去受过什么伤害,导致我现在怎么样”否定因果论即“因为a我做不到b,内心暗示就是没有a我也能做到b”总之人的行为都带有对自己的“善”在里面为目的。我接着寻求答案,最终问题来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对自由的定义是被讨厌的“勇气”,幸福则需要三个阶段来实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自我接纳我尚可接受,因为百分之九十的大众都是普通人总会认识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认知。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我却是不敢苟同,太理想化,它主张你只管去开始做,不管他人有没有回应,那是他人的课题,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这本书内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气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气”啊勒德的心理学是使用的心理学。
背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5
“生活给了我们各种束缚,表面上看起来,这些束缚是时间的、金钱的、人际关系的,但实际上,这些束缚是心灵的”。感谢本书,让我获得了解脱和治愈自己的方法。
本书基于阿德勒的理论体系,帮我挣脱的第一个束缚是来自过去。当哲人平静地说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时,我的思绪有瞬间的凝固,然后瞬间豁然开朗。是的,是瞬间原谅了某些人和事,瞬间释怀了那些不想再提及的曾经,瞬间觉得自己离幸福很近,瞬间——放下。
我认为我不是个执念很重的人,虽然“过去”——直白的说是我的原生家庭——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我的选择我的判断,但当我终于有勇气执起他的手,组建了自己的家庭,并感受到他带给我的安全感和幸福时,其实我已经将所谓的过去深埋心底,虽然仍旧不能释怀,但我试着遗忘——既然我不能改变血亲的事实,那我只要做到为人子女的责任就好,一切都只是一种义务。
但不能否认的是,其实我还是有偏执的一面存在,虽然我对自己说我会遗忘,但每当亲人夸赞成年后的我对父母如何孝顺时,我却沉醉在每每父母那愧疚和抱歉的眼神中不能自拔,我一边鄙弃着自己的“恶毒”心思,一边享受着那种“报复“的快感,痛并快乐着……
然而,我遇到了正面管教,继而认识了阿德勒,如果说正面管教让我不再纠结那些所谓的伤害,让我理解那只是他们不懂爱我的方式,那么透过《被讨厌的勇气》所呈现在我面前的阿德勒的心理学理论让我更加释然和解脱——过去的好与不好已然成为过去,它已影响了我那么多年,为什么我还要让它继续?放下过往其实是放过自己,当我有勇气走入婚姻并将我的女儿带到这个世界,那些过往早已不能左右我了,曾经的不释怀也不过就是一段不开心的经历——仅此而已。
第二个束缚来自人际关系。在没参加读书会之前我觉得在人际关系这个层面我没什么可纠结的,因为我狭义地定义了“人际关系”。感谢19班的lisa,这个学理科的女生以其思维和逻辑的缜密呈现给了我对“人际关系”更全面的认知,使得我更清晰地理顺了自己的问题。
她总结的人际关系包含三大矛盾:比较、竞争及权力之争。从前,当我烦恼体重直线上升、考试考不好、与父母意见不一时,我不认为这些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但现在当我仔细且深入地探想这些烦恼问题的目的时:在意体重源于比较,考试是为了竞争,而执着于对错则是对权力的争夺,根据阿德勒心理学的说法,其根源只有一个——那就是人际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为了要得到別人的认同。即,人的烦恼在于离不开群体,却不知道该如何合适的、把自己放置在群体中并让自己成为有贡献感的人。
接着,“课题分离”这个概念打开了一扇改变我命运的大门。原来——我的人生就只是我自己的人生,如何做、做的如何都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的人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与我无关的人生,别人如何做、做的如何也与我无关。如果每个人都守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的人生,人和人之间就没那么多纠结和烦恼。即,在“我”的课题中做好决策者和承担者,在“他人”的课题中做好旁观者或援助者,忘掉别人的标准,感受自己的幸福,就已经足够圆满了。
第三个束缚来自未来。我常说“等我如何如何,我就如何如何……”如同我将我的人生界定成“一直在路上”。可其实,人生中只有现在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过去是无法改变的,未来是不可预知的,与其纠结过去或忧虑未来,不如在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的做好现在能做的事。就像书中所说:“人生就像是在每一个瞬间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
曾公曾说:“未来不迎,当时不杂,过往不恋。”活好了当下,就活好了一生!
背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6
上个月有幸拜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直接将它列为我在2021年上半年最值得读得几本书之一。这是一本有关阿德勒心理学方面的书,正如标题一样,是一本给人勇气的书。它采用对话体的写作格式。我们正如书中的青年一般,20多岁的年纪,有一大堆困惑。书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一步步循循善诱,给人改变,做自己的勇气。全书的内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讨,一步一步由外入内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以启发,直面自己内心世界的勇气。第一夜是探讨过去,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讨烦恼的根源—人际关系;第三夜是理清人际关系,课题分离。第四夜是要有被讨厌的勇气,终点是共同体感觉。第五夜是活在当下,赋予自己人生意义。
我最喜欢书中第三夜里的一段话:“在人际关系上,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对认可的追求,才扼杀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才选择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换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这本书与我而言,最大的感触是:我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对别人的干涉,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价。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涌流勇进,找寻属于自己对人生意义的定义。另一方面,也给我想要改变的勇气,不能因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滞不前,坚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别拖延,凡事都更坚定一些、自信乐观一些。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背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7
这本书有多红,应该不用我多说。周边很多人都做了推荐,2年前我应该听过晓书童讲过这本书,当时也觉得有一些道理颇为精彩,能讲到我心里。这次重新阅读,也对于其中的一些点很有共鸣。
所有的“不幸”都是自找的,与他人无关。
我们一直常说,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家庭的不幸给这个人画上了悲剧色彩,先天的不幸似乎为后天的悲剧打下了可以被理解的伏笔。但是阿德勒认为:过去不重要,怎么看待过去才是重要。因为过去是死的,而我们是活的.,我们不能被过去所束缚。过去不一定能决定现在,能决定的是当下最真实的想法和对于当下想改变的勇气
课题分离
为什么现在有很多人都不快乐?很多烦恼?因为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担心不被喜欢,担心被讨厌,担心这个担心那个。但是阿德勒认为:我们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你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怎么做到这个,用课题分离去实践。举个例子:你去追求一个人,但别人不喜欢你,所以你很痛苦。如果使用课题分离就是,你喜欢别人是一个课题,跟别人愿不愿意喜欢你是另外的课题。你喜欢别人是你的课题,她愿不愿意接受你,是她的课题。每个人做好自己的课题就好了。这点在家庭生活和家庭教育,工作上,仔细想想真的有很多案例,有时候我也经常做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花时间花精力投入,最终还没人说你好,事后自己想想心里窝死。终于现在在哲学层面,我给自己找了条道路,首先要有被讨厌的勇气,找好边界感,尽量不要让自己因为人际关系让自己难过,然后做好自己认为应该做的,将自己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只解决自己的课题,同时尊重别人的课题。因为别人如何对待你、要怎么做,那是别人的课题。自力更生于自己的课题,同时尊重和有边界的处理别人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