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教案的整理,教师能够总结出有效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案不仅是教学的蓝图,也是学生学习的指引,总结社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一年级15的认识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一年级15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31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蓖ü对本单元内容进行与复习,进一步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
2惫低识的前后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
3.让学生掌握一些知识的方法,养成及时所学知识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本单元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回顾本单元知识
教师:同学们,第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全部学完了,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一单元我们都学习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说出本单元学习的内容:数数和数的组成、写数和读数、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认识人民币。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本单元所学习的内容。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部分一部分地对本单元所学的这些知识进行与复习。
板书课题:与复习
二、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
教师:我们先来复习数数和数的组成,请同学们数出27根小棒。
学生独立数小棒。
教师:你们是怎样数的?
要求学生回答:先数出2个10根小棒,再数出7根。
教师:其他同学赞成吗?谁能归纳出我们数数的方法?
要求学生说出:数数的时候我们应该把一十一十地数和一个一个地数结合起来数。
教师:那么27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要求学生回答:27是由2个十和7个一组成。
教师:对了,一个数的十位上是几就说明这个数是由几个十组成,一个数的个位上是几就说明这个数是由几个一组成。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书上2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以后,抽学生汇报。
三、复习写数和读数
教师:下面我们来复习写数和读数。读数和写数都要到数位,能说一说我们学习过哪些数位吗?
引导学生回答学习过百位、十位和个位。
教师:这些数位是怎样排列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从右面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在黑板上贴上算珠图(如右图)
教师:你们所说的数位上的十位和个位是这样排列的吗?
教师:这幅算珠图上的算珠分别表示什么?合起来是多少呢?
引导学生回答:十位上有2颗算珠,表示2个十,个位上有3颗算珠,表示3个一,合起来就是23。
教师:那么23怎样写呢?谁愿意到黑板上来写一写?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写的。
抽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对着算珠图的数位写出23,一边写一边要求学生说出先写十位上的2,再写个位上的3。
教师:谁愿意再来读一读这个数?并说一说你是怎么读的。
抽一名学生来读数。并说出先读十位上的数,再读个位上的数。
教师:我们在写数和读数时都有一个相同点,你知道是什么吗?
引导学生说出:读数和写数时,都从高位起。
教师:对,我们都是先读写百位上的数,再读写十位上的数,最后读写
个位上的数。下面请同学们这样的方法读一读这些数。
教师出示数字卡片,学生读数。
同桌两个同学一个说数,一个写数。
四、复习数的顺序和大小比较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书上30页第7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汇报。
教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填的吗?你是怎样填数的?在数的排列顺序中,哪条排列规律比较重要?
要求学生回答:我是一边数数一边填的,在100以内数排列顺序中“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的这个排列规律非常重要。
教师:对,“前面的数小,后面的数大”是100以内数排序顺序中一个重要的排列规律,这样一个排列规律可以很直观地比较出数的大小。现在请同学们完成第6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汇报答案,并说一说每一道题的规律。
教师:请同学们按第30页第9题的要求分别写出3个个位上是5的两位数和3个十位上是5的两位数,并比一比哪个数最大,那个数最小。
学生写完后抽学生回答,先说自己写的是哪几个数,再说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
下面以学生写的'25,35,45和52,55,59为例:
教师:在第1组数中,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
要求学生说出:45最大,25最小。
教师:你是怎样比较的?
要求学生回答:比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教师:那么第2组数中,哪个数最大?哪个数最小呢?
要求学生回答:59最大,52最小。
教师:你又是怎么比较的?
要求学生回答:先比十位上的数,如果十位上的数相等就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个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教师:其他同学赞成这个同学的意见吗?对了,在我们比较数的大小时,先从十位开始比,十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十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如果十位上的数相等就比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个位上的数小,这个数就小。
五、复习认识人民币
教师:最后我们复习认识人民币。请同学们翻到28页第3题,这里都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
教师:除了这些人民币,还有哪些面值的人民币?
教师:那么这里每一组人民币组合起来又是多少钱呢?请同学们完成第3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回答,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那你们对人民币的换算掌握得怎么样呢?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1角等于多少分?1元等于多少角?10元等于多少个1元……
可以抽学生回答,也可以要求学生集体回答。
教师:请同学们完成30页第8题。
学生完成后,抽学生回答,个别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换算的。
六、课堂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复习了哪些内容?通过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15的认识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2、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更深刻的认识各种图形并进行区别。
3、培养观察及操作能力,增强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圆。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卡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幅漂亮的图画,你们想看吗?
多媒体出示特意骑牛图。
教师:好看吗?你看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教师:我们先来看牧童骑牛图是用什么图形拼成的?你能将图中相同的图形找出来吗?分分看。
二、合作探究,认识平面图形。
教师先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将图中的图形标记下进行分类。然后小组长组织好小组内的同学进行交流。
组间交流,及时抽象出几何名称,如:树干的开头是长方形、太阳的开头是圆形……
举例:看看身边的物体,什么开头是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或圆?
教师:你能利用手中的学具将这些图形画出来吗?
三、当堂达标
给下面图形涂上颜色
课堂: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那些图形宝宝,请你和同桌交流一下。
作业布置:
必做题:39页自主练习题1、2、3、4题
选做题:用本课认识的图形宝宝画一幅画,并统计出各种图形的个数。
板书设计:
牧童
―认识图形
一年级15的认识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课以“小明的一天”为背景,采用连环画的形式展现小明一天的活动:早上6时起床→7时半上学→8时上课→12时吃午饭→下午4时踢球→晚上8时半睡觉。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会看钟表,会认整时、半时。这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也是以后学习“时、分”的重要基础。本课提供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认识钟面、发现整时和半时的区别,并在对比、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很小,刚刚入学,但大部分学生在学前教育以及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都接触过有关时间的'知识,他们每天的生活、学习也都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来安排,但他们对钟表的认识是模糊的,没有建立正确而又清晰的表象。本节课提供了一个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充分利用学生原有对钟表的经验,从兴趣入手,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知水平,让学生在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中认识钟面、发现整时和半时的区别,并在对比、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认读整时和半时。让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时间”这一抽象的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初步认识钟面,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能认识和区分时针与分针。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通过交流、合作,学会认读钟表上的整时和半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以及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结合日常生活作息时间,培养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准确认读钟表上的整时和半时。
教学难点:正确认读几时半,认识整时和半时钟面指针的特点。
教学流程示意: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听儿歌,猜谜语。
2.想一想:钟表可以帮我们干什么吗?
二、探索新知
1.认识钟面
2.认读整时、半时
3.区分整时、半时
三、巩固拓展
1.说一说:书91页第1题
2.连一连:书91页第2题
3.游戏:我说你拨
四、小结归纳
一年级15的认识教案篇4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p91-92认识整时
二、教学准备:课件、学生每人一个学具钟面。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关于“时、分、秒”这一内容,老教材(浙教版)在第五册才出现,在新教材中分三个阶段来编排,第一阶段在一年级上册。为什么提前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生活中对钟表的知识接触早了。
从学生的学习起点来看,在农村学校里,并没有像有的杂志上写的那么高。在一个50多位的班级里,有少部分学生认识整时,认识的也相当模糊,比如拨得时候把时针指向12,分针指向5认为是5时。这样就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听了一些《钟表的认识》,总体的感觉是,照顾学生个性多了,但学习效果却差了。囫囵吞枣式的只怕学生掌握的不够多,只怕听课老师说学生的起点不够高,就让几个好生撑撑台面。基于以上几点,把教学内容定位在认识整时上,半时的认识作机动处理。为此,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会读、写时间(整时),认识钟面结构(12个数字、时针、分针等);
2、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学会珍惜时间,学会交流,学会分类。
3、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合作意识、交流能力、探究能力。
鉴于以上的目标定位,本节课教学设计基于“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控索、合作交流来解决问题”。为此,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1、教学过程活动化。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体验。
2、教学素材生活化。提供生活化的材料,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一、引入:
1、创设情境,读写电子表:
(1)在班级学生中找一个电子表,问:这是什么?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师: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个,(出示电子表上的时间是9:00)在这里你知道了什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2、除了刚才从电子表上知道时间外,你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知道时间?
生:闹钟、电视、手表、手机、太阳等。
3、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研究像闹钟、手表这样的钟表。(板书:认识钟表)
二、认识钟面的自主活动:
1、(课前在教室周围粘贴4--6个不同的钟面)学生离开座位进
行钟表文化欣赏活动。(配以音乐)
2、学生汇报。你们刚才发现了钟面上的哪些知识?
3、钟表认读活动。在这么多漂亮的钟面(刚才粘贴在周围的)中
哪个你会读?(学生有选择地读)
4、再次观察钟面--闭眼想--回忆(出示,你能在上面添
上什么,就是一个钟面了)--划一划(你知道时、分针是往哪
个方向走的吗?)
5、学生制作钟面。(活动要求:①同桌同学先商量好拨什么时间;②谁装分针,谁装时针,分工好;③同桌同学再互相说说你拨的时间,最后把作品放在展示台上来。)
6、展示交流、评价。在这些钟面中,哪些钟面认识起来最方便?并说说是几时,你是怎么看的?(如果出现整时以外的时间,待结课时或当场解决,视学生情况而定)
7、找规律。哪根针指的方向有没有一样的地方?
三、应用发展:(设了四关)
第一关:火眼金睛
第二关:我是小判官(对吗?还缺什么)
4时11时2时
第三关:我演你猜(一生上台做动作,如刷牙等,其余学生猜是做什么事情,是什么时间)
第四关:认识“大千世界”
1、你平时做哪件事情用的时间长?
与与
2、出示:(这是为什么?)
3、想想画画:
你能按规律画出第4只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的指向吗?
通过学生身边的电子表引入,能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从简单表示时间引入,也能体现从易到难的原则。
为学生设计钟表欣赏环节,有助于塑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钟表奥秘的心理意向。
通过看--想--忆--划等活动,有助于学生对钟表的认识。
这道题的设计在于学生能对钟面结构有深入的认识,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
这两组题中可以让学生初步感悟时间的长短。
本题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今天学习的知识进行运用,能根据钟面间的联系,合理解决问题。
五、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
师:除了刚才从电子表上知道时间外,你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知道时间?
生:......
另一生理直气壮地说:太阳。
师为之一怔:你来说一说怎么一回事?
生:因为太阳升起来了,就是早上,落山就是快晚上了。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在爸爸买给我的书上看到的。
师:真了不起,能从课外学到这么多的知识。不过,你能根据太阳知道准确的时间吗?
......
片断二:
师:你觉得这些钟面(整时)有什么规律?
生:都有时针。
生:都有分针。
生:还有12个数字。
师:哪根针指的方向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生:分针指的是一样的,都指12。
(在一个试教的班级中,学生更是瞪大眼睛观察,无言以“对”。此时,师:分针指的方向有没有一样的地方?终于学生发现了......)
六、教学反思:
1、体现传授与启发的统??
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在生活中见到最多的'是电子表的形式表现时间的,如电视、手机、电子表等,就选择直接从电子表上的时间引入,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同时也让学生认识了这种简便的表示时间的方法;当问到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知道时间时,学生说太阳,因为太阳升起来了,就是早上,落山就是快晚上了。是啊,古代不就是这样知道时间的吗,多有创意的想法。那么做为现代的人,怎样知道准确的时间呢?因此认识钟面显得尤有必要,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2、体现教学的开放度与数学学习有效性的统??
从学生的特点去研究,我们也不难发现,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毕竟是一个不成熟的学习主体。如果我们不加指导地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学生也可能无所体验,无所收获;只让学生畅抒己见而没有教师的指导,也很难将学生的思维更上一个台阶。当学生观察了钟面后,通过看--想--忆--划等活动不断的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接着学生自己制作自己喜欢的钟面,如何让入学不久的学生学会合作,成为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做法是让学生分三步走:①同桌同学先商量好拨什么时间;②谁装分针,谁装时针,分工好;③同桌同学再互相说说你拨的时间,最后把作品展示在黑板上来。接着在学生展示作品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整时的规律的教学中,设计了三个问题:一是每个钟面上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二是哪根针指的方向有没有相同的地方?三是分针指的方向有没有一样的地方?结果发现一年级的学生对第一层次的问题无从下手,第二层次刚好够得着,第三层次的问题(片断二中的试教情况)对一些班级的学生有明显的效果。
3、体现知识技能目标与发展性目标的统??
现在的学生会说的多了,会做的少了。说的很好,但做的效果却不近人意。如何在练习中体现双基,又能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在这一课中,设了四关。主要让学生学会认读整点时刻,再通过判断,运用钟面上的知识;在“大千世界”中,通过生活情境的比较,体验到时间的长短;通过早、晚9时的比较,渗透符号化的思想。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学习得主动,思维始终得到了发展,情感得到了愉快的体验。
执教:梁孝科(温州市苍南县龙港五小)
设计:梁孝科(温州市苍南县龙港五小)
一年级15的认识教案篇5
目标:
1、进一步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
2、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1、三张白纸上分别画好几何图形。
2、儿人手一支铅笔、一个几何图形、一把剪刀、一张空白的纸以及一张画有几何图形的`作业纸;每桌几何图形若干;擦手毛巾;糨糊。
3、用的几何图形一套(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教学过程:
一、兴趣激发:
1、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些朋友要来我们班作客,它们是谁呢?(师出示正方形、圆形)问: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圆形有什么特点?
2、咦!有什么事让正方形、圆形娃娃这么高兴呢?原来今天它们要一起过生日。许多朋友要来祝贺。你们看!它们是谁?(师分别出示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
3、师:哟!这么多客人,你们看看谁长得和正方形有些象呢?你们帮正方形娃娃找到了相象的朋友,那跟圆形相象的朋友在哪儿呢?我们也来帮它找找。
二、兴趣体验:
(一)观察探索
1、捉迷藏三角形虽然没有相象的朋友,但大家都愿意和它一起玩。这会儿它们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1)找图形并填表格。师巡回指导。
(2)说一说找到什么图形有几个。师:小朋友真能干,躲在一起的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形、椭圆形都被你们找出来了。
(3)说一说在生活中这些几何图形喜欢躲在哪里?
(二)趣味游戏1、变魔术现在齐要请小朋友来当魔术师,用这些图形变出许多小图形娃娃来。
(1)变魔术(大图形变小图形)
(2)问:你能告诉我你用什么图形变成哪些小图形?
2、拼图案师:你们变出这么多的图形娃娃,今天是正方形、圆形娃娃的生日。我们就用小朋友变出的小图形和为你们准备的图形拼一幅漂亮的画当作生日礼物送给它们好吗?
(1)拼贴(师巡回指导)
(2)说一说用什么图形拼成什么送给正方形、圆形娃娃。
三、活动结束:
哎呀!天快黑了,正方形、圆形娃娃要回家了,我们赶快把礼物送给它们吧!
四、活动延伸:
在活动区投放几何图形,自愿组合几何图案。